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压力性损伤的高发人群,特别是痴呆、大小便失禁、卧床的老人发生率更高。近日,“远离压疮,我们在行动——世界压疮预防日专题活动”在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举办,来自无锡市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伤口造口专科学员们交流学习,旨在提高压疮护理的专业性。
卧床老人中压疮很常见
压疮一旦发生,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身心负担,重点在于预防。江大附院(原无锡三院)伤口治疗中心国际伤口治疗师张茵华介绍,压力性损伤俗称 “压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因疾病导致长期卧床患者增加,压疮的发病率与发病年龄呈稳定性增加,社会因压疮而带来的压力也显著增加,因此宣传和普及压疮预防知识意义重大。
专题活动中,伤口造口专科学员们将临床中遇到的典型压疮案例一一讨论,点评疑难病例,提升伤口护理水平。卧床老年患者发生压疮在生活中很常见,来自锡山人民医院的专科护士张雁华就分享了护理中遇到的一位高龄老人发生压疮的典型病例。患者由于骨折后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产生压疮,伤口迟迟不能愈合。“卧床老人一旦发生压疮,其创面修复再生难度较大,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继发感染引发败血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高血压史、帕金森病史、低蛋白血症、伤口感染……在逐一分析影响该名患者伤口愈合的全身性及局部性因素后,压疮小组和营养科进行了会诊,为病人制定多方位的护理计划,如改变体位、全身支持、心理护理等,进行专业的伤口处理和评估,并在其出院后给予指导,历经63天,患者的伤口终于完全愈合,营养状态也得到改善。
多项措施减少压疮风险
“因此,压疮等伤口护理是非常专业的,尤其是难愈压疮,需要全方位治疗和专业照护。”张茵华介绍,让患者家属了解压疮,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预防压疮。除了高发的高龄老人群体,瘫痪、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严重疾病等患者都是容易得压疮的人群。伤口最多发生在受压的骨性突起部位和器械相关部位,其中坐骨、骶尾骨、足跟、外踝等都是常见部位。
如何预防压力性损伤?专家表示,首先建议使用减压床垫和坐垫实现有效减压的目的,长期卧床者使用交替式充气床垫可延长翻身间隔时间,每4小时翻身一次,或采用4-5厘米厚的海绵床垫,每2小时翻身一次。坐轮椅者需加4-5厘米厚的海绵垫,每15分钟抬起身体一次。对于关节突出部位可加垫软枕,但是禁用气圈或环状圈,因为环状垫不能有效减压或能造成新的受压。其次,对于骨隆突起及受压集中部位采取局部特别保护,如使用水胶体透明贴及泡沫敷料减少压力,并防止摩擦力、剪切力及潮湿的侵害,减少形成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重要的一点是,家属需要帮助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湿润,如有大小便污染须随时清洗,注意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碱性肥皂,可用弱酸性的沐浴露,采用湿擦或冲淋的方法,勿泡澡或用力搓洗。清洗后皮肤可用润肤露(勿用粉剂)涂抹预防干燥,保持皮肤有较好的柔润度,可抵御摩擦力和压力损伤。此外,应注意加强营养,口入营养是最经济有效的营养途径,每日要选择牛奶、鸡蛋、鱼虾、肉类和新鲜蔬果。
(晚报记者 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