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东兰县,一支跨国洞穴探险队连续探险7天后,发现两个大型天坑和十几个相对较小的溶洞。
东兰县是喀斯特地貌区,红水河流经此地,两岸植被茂密,人迹罕至。11月24日至11月30日,这支探险队先后进入多个洞穴,经实地测算,确认“小弄坤2号天坑”深度超过300米,底部宽约250米,长120米,属于世界排名前50的大型天坑。
探险队还发现,“弄丘天坑”深295米,宽约50米,长100米,同样属于大型天坑。中国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专家、法国洞穴学家让·博塔齐1日告诉记者,另有3个溶洞形态类似天坑,大小有待进一步调查。
这支探险队共有30名队员,包括来自法国和比利时的15名洞穴学家和探险家,以及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南宁702探险队的多名成员。
天坑指形成自碳酸盐岩的特大型岩溶“漏斗”,其口径和深度不小于100米或容积大于100万立方米,在岩体崩落、流水溶蚀和其他因素作用下形成,四周或大部分周臂为陡崖,与地下河溶洞相通。
中国地质学家张远海介绍,英文单词“Tiankeng”,由中文“天坑”音译而成,2012年作为科学术语录入《洞穴百科全书(第二版)》。
除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外,天坑多见于大洋洲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也有发现。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