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真正害煞人》是无锡市滑稽剧团今年创排的大戏,自10月首演后“好评不断”。近一个月来,剧团演员们再次体会到了久违的忙碌。去年整年,滑稽剧团因无剧产出几乎与剧场舞台“绝缘”,顶着无锡滑稽戏已有六十余载历史以及曾享誉全国的“光环”,剧团演员们除了坚持传承的责任,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的无奈,他们也时常反问彼此:“在无锡,大家还知道有个滑稽剧团吗?”
过去的辉煌“不被人知”
无锡市滑稽剧团前身为“方朔精神剧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众力通俗话剧团”。1956年,民间职业剧团由政府接管,正式定名为“无锡市滑稽剧团”。“当时,无锡在滑稽戏界的人气,连上海剧团都甘拜下风。”滑稽剧团现艺术指导、老团长张建平回忆,1964年现代戏《好事体》在上海连演3个月,而家喻户晓的作品《毛脚媳妇》,更在198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喜剧影片在全国上映,张建平骄傲地告诉记者:“《毛脚媳妇》在上海、北京演出,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一天要三四场,演到嗓子都哑了。”滑稽剧团资深演员陈敏坦言,《毛脚媳妇》曾于1985年进京,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演出,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作“万人空巷”。陈敏去年退休后被剧团留用,作为第三代滑稽戏接班人之一,他见证了滑稽剧团从鼎盛时期到无人问津的过程。陈敏细数滑稽团的知名剧目,“《好事体》《我肯嫁给他》《团团转》《毛脚媳妇》……太多了,但是大家现在都不看滑稽戏了。”
记者获悉,现在全国仅6个国有滑稽剧团,舞台上除了上演传统剧目,主要创作演出的则是反映时代面貌的现实题材剧目,面临的问题也都差不多。“滑稽戏也就上海有固定粉丝群体,这也是一个传承追随的过程,父母小时候常带你去看滑稽戏,当你长大后对滑稽戏就会有一种情怀;在无锡,观众却是断层的,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无锡有滑稽剧团,这对我们滑稽戏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过去的辉煌却不被人知,我们都需要反省。” 剧团团长薛峰说。
昔日人丁兴旺 如今招人无渠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笑声和丁玲玲夫妇,是活跃在无锡滑稽戏舞台上的喜剧伉俪。尤其丁玲玲所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深深留在了观众的脑海,观众对她评价是“丁玲玲一上台,笑声滚滚来”。连剧团里的90后演员都知道,到上海演出只要有她在,票价要高出许多。第二代接班人钱吟梅,观众称她的表演是“滑而有稽,笑而不俗”。如今她虽然在家安享晚年,但依然十分关注剧团。滑稽剧团走过了60年历史,上百台戏和演员的文化积累,传承至今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从杨天飞、丁玲玲、顾笑声,到钱吟梅、高仲欣、严方、孙音初、邢莉琴、汤国明,再到蔡九华、陈敏、李宝发、华滨、竺慧丽、张璇,滑稽剧团也曾人丁兴旺。“以前剧团从未有过缺人,那时大家都托关系想进滑稽剧团。”副团长王伟坪就是无锡艺术学校96级滑稽剧班的,虽然滑稽剧班就办了一届,但他们可算是“香饽饽”,“我们班14个人,进院团是淘汰制,只留下了8个人。”如今仅30个人的滑稽剧团,人才引进成了最大的难题。
“现在,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事情,我们的演员既是主演也是编剧,同时也可能是场务、舞美。”薛峰直言,团里人手不足,所以大家要干的事情就多。剧团年龄最大的是58岁,最小的只有22岁,50岁以上的有4人,90后有6人,35岁到45岁年龄段比较多,也是团里最重要的“中间力量”。这两年剧团都在招人,每次来面试的人都非常少,只有7、8人。演员史振华告诉记者,招人难是因为没有渠道,现在的艺术院校根本没有滑稽剧专业,都是通过官方平台发布消息或者朋友推荐来招募新人。而像上戏这类艺术类院校学表演的毕业生团里招收不起。“喜欢表演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因为喜欢话剧、喜欢舞台表演而来面试,无锡没有话剧团,他们只能选择滑稽剧团。”王伟坪表示:“剧团不是培训班,我们希望招熟练工,我们这一行需要具备说、学、做、唱的扎实功底和观察生活的能力、诙谐幽默的个性。种种因素,出一个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任重而道远。”
一年演出费只够请导演编剧
2013年,无锡滑稽戏入选“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招聘人、创作剧如果是滑稽剧团生存的关键,那么“解决温饱”则是基础。虽然团里就30人,但也需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了解,滑稽剧团70%靠政府财政拨款,30%则需要通过演出来解决。为什么要多多演出?因为要吃饭。剧团每年都有近百场演出,大部分是根据采购项目演出拿补贴,如扶持基金、下基层惠民演出、非遗演出等,商业演出则是很少的一部分,因为滑稽戏的“冷门”,剧团一年有10场纯商业性演出已经很不错了。“滑稽戏一场演出成本接近1万,像社区演出,需露天搭建、演员交通、外请劳务、运输、吃饭,在一个街道社区演上20场?不可能,光费用街道也承受不了。”王伟坪说,“保证吃饭问题后,才能创作精品,我们一年近百场演出的收入,除去开销,剩下的并不是用来发给大家的,是为创作精品作储备的。但当下的行情是,想要找一个好导演、好编剧,单人费用50万元起步,我们拼命演出一年,只能换来请一个导演、编剧的钱,对于创作一部精品剧作是远远不够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创排的滑稽戏《真正害煞人》成本仅50余万元,相当于请了一个名导演的钱。“除了音乐设计外,其余都是我们团里演员自己搞定的。”谈到此处,薛峰是骄傲的,他告诉记者:“前两年剧团没有新剧目,作为团长特别有压力,其实演员们也都很着急。5月份,大家聊到了‘扫黑除恶’这个主题,特别适合排滑稽戏,演员刘敏更是自告奋勇担任了编剧。6月初稿完成,改了5稿,6月底开始排练。”据悉,明年将有60场巡回演出。
“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才是生存之道
薛峰进入滑稽剧团工作已有24个年头,如今作为一团之长,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制约了滑稽戏的发展?薛峰认为,“互联网+”时代,滑稽戏受众面日渐狭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秀作品少、大型演出少、冒尖演员少,更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剧本。
滑稽戏的低迷与赖声川、孟京辉、“开心麻花”火爆的小剧场艺术相比,滑稽戏本体所强调的插科打诨、九腔十八调、各地方言等仍被当作祖传秘方不断复制,但套路不离窠臼。要好剧本需要钱,而要创新,在滑稽界举步维艰,但今年常州市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成功,给了无锡市滑稽剧团很大的震撼。其首演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并获奖无数。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兼主演张怡对于“以戏兴团”之路有了信心,同样也给了薛峰信心。“《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有很多创新,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滑稽戏,滑稽戏大量运用方言、唱调等滑稽戏特有的表现手段来塑造人物、渲染剧情,而陈奂生全剧都是普通话,但这并不是妨碍它的好,我们在这部剧上也学到很多,也给我们思考如何创排一个好剧的方向,宣发、包装、运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从头学习。”薛峰强调,一部戏能救活一个剧团,能救活一个剧种,这才是王道。
(晚报记者 马晟)
(配图由无锡市滑稽剧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