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我市实施初中学生艺术素养考核的时间确定了:2020年4月11日、12日。这一被市民称为“艺术中考”的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自2017年9月实施起备受关注。对全市即将毕业的数万名初中生及家长而言,他们现在最关注的是,能否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同时,顺利完成艺术素质测评。
艺术考试时间确定
据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初中学生的艺术素质过程性评价和艺术素养考核将通过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实施。其中艺术素养考核时间为4月11日、12日,考查形式为机考,总时长为30分钟,音乐和美术分别为15分钟。正式考核之前,全市还将安排一次模拟考,由市教科院命题,时间预计在明年3月下旬。“模拟考是为了让所有学生熟悉考试的整个流程,到时心里有底。”该负责人说。
从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平台现场演示可以看到,艺术素养考核的主要题型有是非题、选择题、连线题和操作题四类,比如美术操作题中,有可能是给出一幅画让考生根据冷暖色调搭配等要求填色。音乐在上机答题之外还有吹奏和演唱两部分,系统根据录入的声音评判。该平台对于过程性评价的记录,涵盖了要求计分的多个模块,老师要将平时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课前准备、比赛等等相关的情况一一录入。
家长们有点着急
在提倡五育并举的当下,教育中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在提升。我市将艺术纳入中考,虽然不计入中考总分但仍和中招挂钩。
只是一提到“考试”,家长心里就发慌。采访中,被问及最担心的问题,受访的8位家长无一例外最担心考试增加孩子的负担。有家长担忧道:“孩子一周才上一节美术和一节音乐课,考试的内容肯定要额外花精力记、背,不是增加负担吗?音乐考竖笛,也不知道机器怎么评判,我们挺担心的,时常督促孩子挤时间练练。”“艺术需要天赋,审美又是多元的,考试的答案凭什么一定是标准呢?”家长陈女士问道。
对于家长的顾虑和疑问,市教科院美术教研员王晓伟认为家长应当修正认知偏差,不要将孩子应知应会的艺术知识看作额外的负担。“艺术素质测评中,平时上课表现、作业等方面的成绩占60%,最后的艺术素养考核成绩占40%,题目以及考查的知识点都出自教材。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学生平时认真上好课、做好作业,测评完全没问题。”在他看来,实施艺术素养测评,也是促进社会各界总是艺术教育,倒逼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举措。
初三年级的艺术老师最近心里真的有些着急了。在平台安装到位后,艺术老师根据要求需要将平时的教学、学生作业反馈等情况全部录入。一位艺术老师坦言,熟练使用平台,有利于对初二、初一乃至以后进入初中的学生规范且便利地开展过程性评价。不过,一个初三艺术老师往往承担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每个学生初中三年的各项评价全部录入系统,工作量着实不小。
教学模式迎来挑战
艺术素质测评实施以来,锡城各校在艺术学科教学中多方探索,改变已然呈现。侨谊中学作为实行音乐学科机考的试点单位,为学生开发了一款上机测试音乐素养的软件,教学中增加了音乐理论和独唱教学,适应新的考核方式。
音乐老师浦聚丰解释:“机考要求学生戴上耳机独唱。以往老师教唱歌时都是合唱,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一旦被要求独唱时表现得会不理想。”蠡园中学美术学科组长倪春燕表示,学校在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还会开展社团活动、校园作品展等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加分项目。惠山区艺术教研员徐芸告诉记者,全区定期开展音乐、美术联合教研活动已经为一项传统。前不久,美术老师相聚,集各方智慧研讨如何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诸多挑战和现实问题也伴随新政策而来。有专业人士提出,初中美术和音乐的三年教学内容量都很大,比如音乐方面,一个初中生三年要欣赏72首歌曲,学会68首歌和20多首竖笛曲子。每周1课时难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此外,校际差异明显,特别是少数实力薄弱的民办学校,仍面临着艺术老师难聘、艺术课程难以开齐开足等现实问题。
(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