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二泉月·市井

订报

  | 许夕春 文 |

  前些天,单位通知我订报,有几种报纸可供选择,像往年一样,我仍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江南晚报》。当天晚上回到家里,我特地嘱咐妻如果她所在单位需要订报,可选择她喜爱的报纸,以免重复。

  顺着订报这个话题,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不禁和妻聊起当年我父亲订报时的一些情景,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电视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电视机的尺寸由小变大,由黑白变彩色,电视接收频道也由少变多。每到年底订报时节,父亲必订一份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报一般为周报,每周只要报纸一到手,父亲必做的功课就是仔细浏览各个频道的节目内容,然后再用笔把要看的节目做上记号,有划横线的,有标记星号的等等。从那时,《铁臂阿童木》《加里森敢死队》《霍元甲》《猫和老鼠》等一大批中外优秀电视剧进入人们视野,每当播放的时候,大家便放下手里的事情,搬着高高低低的凳椅,自动围拢在电视机前,节目播放的时候可谓万人空巷,不必担心收视率。随着电视频道和节目的增多,广播电视报也变得越来越厚,再后来,报纸上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告……

  父亲必订的另一份报纸是《参考消息》,那时主要通过一边收听广播,一边看《参考消息》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我则根据自己的兴趣订一份《语文报》,一份《书法报》,姐姐订《大众电影》杂志。如果再要多订,母亲便会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进行干预,而我只好把自己的小心思收藏起来,等待来年。

  每年征订的这些报纸杂志,便成了全家人一年的精神食粮。姐姐通过《大众电影》来追星,估计她们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追星族了,尤其是三姐能对当年的刘晓庆、张喻、陈冲等影星的情况如数家珍,还要把杂志里影星的大头照揭下来贴在床头,让我甚是好奇。而我也因为《语文报》的订阅,阅读量比其他同学多一些,这方面的成绩自然好一些。父亲更有一个剪报的爱好,只要是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都会剪下来分门别类地存放。一年下来,有关时政的、烹饪的、园艺的、健康的以及奇闻趣事、风土人情的,能集成厚厚的几大本。父亲闲时仍会继续翻阅,而那些被开了“天窗”的报纸,则成了我练习毛笔字最好的载体。这些报纸通过一段时间的积存当废品卖出去,又能换回些生活的零钱,至此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

  时间一晃,近40年过去,传统传媒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纸质媒体的网络化和电子化越来越成为潮流,现在一机在手便可知天下事,然而80余岁高龄的父亲依然保持每日读报的习惯。每年屈指可数的与老人相聚的日子里,每天都会看到他戴着老花镜看一会儿报纸,看到兴趣处,还会给母亲念上一段,母亲通常不作声,只是静静地听。如果哪一天报纸来晚了,还会喃喃地问:“今天的报纸怎么还没有来?”有时一边看报还一边跟我说:“这是小勉(我的表妹)给我订的报,还是她孝顺。”我问父亲:“那我也给您订一份?”他说:“不用了,现在电视看看也够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当我休探亲假刚一回到家,父亲拿出一张报纸对我说:“你高血脂高血压好点没有,这里有一篇文章,我一直给你留着,你自己好好看看,该怎么预防怎么调理照着做。”说完便拿出一份保健类的报纸,我一看,其中一篇文章被他圈了一个大大的记号……

  报纸,曾是我们这个国家亿万户家庭的精神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阅报已成为父亲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承载着这位老人对这个时代的一份关注和对子女的一份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