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天兴 文 |
从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灶头”,灶头又名“灶间”“灶跟头”,现在称“厨房”。那是饭菜加工之地,是身体的加油站。烧饭辰光的村庄上空炊烟袅袅,烧菜时的阵阵香味沁入人的鼻孔。
灶头是用砖砌的,有八九十公分高,石灰粉刷,灶面砌上大方砖。灶头上安放了三只铁镬子(铁锅),里面加上两只汤罐(利用余热给冷水加热),这是三眼灶,为大户人家所用。灶头上安放两只铁镬子里边加上一只汤罐,这是二眼灶,为中户人家所用。“三眼灶”与“二眼灶”称为“大灶头”,并在灶头上边设有灶家老爷的“神龛”并贴上神像。逢年过节办喜事,首先要先敬灶神,点上香烛,焚烧锡箔纸锭,供上点心果品,虔诚地念念有词,以求人人吃饱吃好,人口太平。而在灶头下边还留有一个风箱洞,那是因为烧木屑、砻糠鼓风用的。小户人家只用“一眼灶”。另有孤独老人较艰苦,索性用泥草做个“土行灶”,放上锅子烧饭,但没有烟囱,只得用竹筒管吹风,弄得屋内烟雾腾腾,烧顿饭不容易。
老灶头上安放有铜勺、菜刀、铲刀,缸盆钵头内放有油、盐、酱、醋、生姜等佐料调味品。灶间多数建在中造,灶间矮小又窄,光线太暗,往往容易撞上“额角头”,走路“绊跟头”,只能在屋面上挖个洞,放上玻璃明瓦增加亮度。而在灶间上面空间还钉上扎钩,挂上菜篮筲箕等工具。地上则多数为土地,年数长了,千层土厚了,而迷信说法是千层土不能动,不然那是要得罪“土地菩萨”的。
老灶头烧饭柴,是桑梗、树桠枝硬柴,稻柴、麦柴、草干等软柴,甚至是黄豆叶、干桑叶。烧好饭后,还要在灶膛火灰里顿上罐头温水用。物尽其用不浪费。用水则要到河里、井里挑水到水缸里。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好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兴起了造房热,虽然建材差,造房简单,可农户有了新的灶间。特别新世纪以来农民生活改善更快,富裕农民造房已告别“空斗墙”改成“实砌墙”的庭园式别墅了,并专门建有雅致透明的厨房。这是农村的一大变化,也见证了新中国70年来的巨变。
现在的厨房,白色瓷砖墙面,玻璃门窗,内部宽敞,空气新鲜。灶面由瓷砖或不锈钢构成,装有煤气灶、脱排油烟机、洗碗池,还有电饭煲、微波炉,各类铁锅、铝锅,各种炊事工具、餐具,灶面上油、盐、酱、醋、酒包装新颖别致,还有国产、进口的各式佐料调味品,显得干净整洁。洗菜、淘米可用自来水洗淘,炒菜没有了油烟味。电气化的电饭煲、微波炉可自动煮饭、蒸菜,炊事工作轻松自如。
地铁1号线的通车,为我们西漳地区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高楼大厦连成群体,住房宽敞,烧柴的“灶头”换成了液化气灶,天然气管道已陆续通向千家万户。高楼上下有电梯,楼上视野开阔、住房宽敞、冬暖夏凉,厨房更是整洁、现代化。现在的好生活以前连做梦也没想到。西漳融入了城市生活圈,无锡北大门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