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陕西一处新晋国保与倷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业内专家表示:

宝鸡这处国保“祖籍”无锡

  日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无锡国保单位增至34处。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最新的国保名单中,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流淌着“无锡血脉”。这处工业遗产由无锡人设计建造、无锡人运营保护,是抗战时期无锡荣氏坚守民族工业的重要见证。“它是无锡的骄傲,要让人们知道,无锡还有这样一处国保”,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表示。

  宝鸡这处国宝

  与无锡渊源深厚

  近日,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和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推出的短片《向西向西,荣氏企业西迁记》在网上频繁被转发,引来一众好评。短片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无锡荣氏企业为守护民族工业,排除万难、一路西迁、保证生产、支援抗战的往事。片子拍摄时,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正在申报第八批国保单位,当时它的身份已然很高:国家首批工业遗产、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片子播出时,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成功晋级国保。不管是宝鸡文物部门,还是无锡的文物工作者,都认为宝鸡申新纱厂荣升国保实至名归,值得无锡认真解读、记上一笔。

  杨建民表示,今年10月,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这批文保的遴选也十分严格,入选的文保单位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大家只知道无锡新入选了3处国保单位,但还有一处人们可能不知道,它就在宝鸡。”第八批国保单位名单出来后,杨建民就接到了宝鸡方面发来的信息。“宝鸡申新纱厂源于抗战期间无锡荣氏企业的西迁,它完全是由无锡人设计、建造、运作和保护的,是无锡的文化和文物。”杨建民说,宝鸡申新纱厂的窑洞工厂,不但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地下工厂,在世界工业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无锡的国保不止34处,至今应有35处。

  陕西是文物大省,商周的青铜器、商周遗址比比皆是,个个厚重。但陕西省文物局为何力推了这处流淌着“无锡血脉”、饱含“无锡基因”的文化遗产呢?原来,陕西省在申报第八批国保时考虑到位于宝鸡的这处无锡工业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终,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入选国保,填补了宝鸡市国保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工业遗产的空白。当年,无锡荣氏不仅迁去了纺织厂,还在宝鸡建了发电厂、造纸厂、面粉厂、机械厂等。“可以说,宝鸡早期的工业基础是无锡人奠定的。”在杨建民看来,宝鸡虽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无锡人对其近代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内现存较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

  宝鸡申新纱厂旧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宏文路新风巷7号,南临陇海铁路,距渭河约1.7公里,北靠长乐塬,地势北高南低。旧址区域现存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窑洞工厂(现存窑洞19孔)、申新纱厂办公楼、仿无锡别墅建的乐农别墅、薄壳车间4处遗产。宝鸡市文物局方面表示,宝鸡申新纱厂旧址是国内现存保留较为完整的抗战工业旧址,见证了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历史。作为重要的纺织工业旧址,当年在此开展的工业生产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宝鸡申新纱厂的迁建及发展,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这处与无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保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宝鸡申新纱厂的前身是无锡荣氏位于汉口的申新第四纺织厂,1939年自汉口迁至宝鸡。为防止纱厂再遭破坏,保证生产,最大限度支援前线,以纱厂经理、荣德生的大女婿李国伟为首的无锡人,受铁路隧道的启发,因地制宜,在长乐塬山脚下挖出窑洞24孔,地下面积近24亩,建成了规模庞大的窑洞工厂,后随即搬进全套设备和细纱机1.2万纱锭,于1941年4月投产。带着荣德生“报效国家社会,在荒僻创造事业”的告诫,李国伟带领众人在隐蔽而坚固的空间里,顶着日寇的轰炸坚持生产,支撑了整个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闻名海内外。宝鸡申新纱厂也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闪耀着无锡与宝鸡共同铸就的坚强不屈的民族工业精神。

  李国伟的孙子李明宪说起爷爷他们当年建造了罕见的“窑洞工厂”,至今觉得太有智慧了,因为既有效抵御了日军的狂轰滥炸,又保护了人民和设备的安全。李明宪回忆,多少年后,积极乐观的奶奶(荣德生的长女荣慕蕴)在跟他们讲起西北艰苦往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据了解,宝鸡当地还有一批当年随企业迁去的无锡人,他们有个特殊的名字——“申新子弟”,这群人有种由衷的自豪感。申新子弟、中国民族工业西迁研究者、纪实文学《西迁!西迁!》作者冯驱表示,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举国大搬迁,西迁企业到后方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既支持了抗战事业,也发展起了当地事业。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是时代课题

  据了解,依托宝鸡申新纱厂工业遗产规划建设的长乐塬工业遗址公园正在紧张施工。公园的建设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今年9月,长乐塬管委会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无锡、北京、南京等地的10余名申新子弟及其家属。来到曾生活过的地方,老人们思绪万千。当年车间主任蒋梦渔的女儿蒋宝华回忆,抗战期间,只要日军飞机一来,他们就躲进窑洞车间,在窑洞里能清楚地听到飞机从头顶飞过的声音。但大家并不害怕,因为置身窑洞让他们觉得很安全。老人们聊起,当时申新的领导多数毕业于高校,还有“海归”,十分注重教育,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申新子弟小学,解决了职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传统工业留下了大批空置的厂房,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是宝贵的城市记忆,也不失为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让老厂房焕发出新活力是各地面临的时代课题。作为宝鸡现代工业的发源地,长乐塬承载了一段重要的民族工业记忆。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这处工业遗产,当地动员宝鸡申新纱厂旧址附近的企业搬迁,对周边违建进行摸底调查,与多部门沟通拆除违建。目前,公园内老厂房的文物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提升接近尾声,通过征集老物件,室内布展也有序展开,预计年底前对公众开放,目标是建成宝鸡新地标。

  无锡是工商名城,工业遗产众多,无锡在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建文创园区、文博场馆等。无锡文史专家汤可可认为,宝鸡申新纱厂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值得称道。他提出,从工业遗产保护到遗址公园建设,关键在于遗产核心物项要界定清楚,这是保护的标的物,任何人不能随便占有、变更、使用;其次要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失责的要追责;三是要做好保护、建设规划,充分论证,规划一经批准,各级各部门要按规划执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建设;四是注重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放大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杨建民也建议,要深度解读这些有地缘联系的文保故事。期待以宝鸡申新纱厂为契机,无锡、宝鸡两地能加强互通互鉴,让无锡国保得到更好保护、无锡故事得以更广泛传扬。 (晚报记者 张月)

  配图为朱吉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