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头江豚。
2012年,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看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时,心里一惊。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鲸类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被称为长江生态“活化石”。
1040这个数字令研究者们震惊,这意味着保护江豚的速度似乎赶不上种群下降的速度。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队考察到的江豚数量还有1800头左右。食物匮乏,是影响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鱼为食的长江顶层生物链,最先感知长江无鱼之困。
其实,长江苦无鱼久矣。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对中国人“餐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学者们千呼万唤之后,“长江禁渔十年”政策终于落地,但保护长江鱼,仍然任重道远。
■ “基因库”告急
五十多岁的詹兴旺,家里世代都是鄱阳湖上的渔民。
他对鄱阳湖最美好的一段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跟着父母打鱼,随便一撒网,就能捕到单条三四十斤的鱼,甚至曾打上过100多斤的鱼,比人还高。但这些年,他眼看着湖里的鱼个头越来越小,最大的也就一二十斤。
鱼的品种也在减少,很多鱼再也难觅踪迹。从前,他总能看到江豚探出湖面呼吸,但现在极少看到江豚。中华鲟、鲥鱼、鳤鱼、鯮鱼等,更是多年不曾捕获。
不仅是鄱阳湖,整个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骤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提供的资料显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鱼类有424种,其中170多种是长江特有。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曾是长江里最多的经济鱼类,但如今的繁殖数量却越来越少,已经不足上世纪60年代的10%。野生种群数的减少,会带来长远的隐患。现在全国淡水产品中,93.78%是靠淡水养殖,这些养殖鱼类中一半以上是人们常吃的四大家鱼。
“鱼类的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是不断退化的。”著名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是最早提议“禁渔十年”的学者,他解释,鱼类在人工养殖时,必须不断补充野生的鱼卵资源进行繁殖饲养,而长江鱼是四大家鱼不可或缺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 电网捕鱼和“迷魂阵”令人无法容忍
曹文宣曾长期在长江流域调研,他最无法容忍的,是在长江沿岸盛行的电网捕鱼和“迷魂阵”。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电网捕鱼在长江沿岸的渔民中盛行。曹文宣回忆,当时汉江、湘江上,几乎每家的船上都放有电网设备,另一头电线连着渔网,所到之处,大鱼小鱼都被打死。
“电捕鱼要坚决取缔。”曹文宣希望,国家能够像禁止气枪、猎枪一样取缔电捕工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
“迷魂阵”是另一种非法捕鱼方式。渔民将长长的渔网布在水下,渔网网眼极小,2厘米长的小鱼小虾都不能幸免。鱼一旦入网受到阻拦,沿网乱窜,碰到预设的网兜便钻了进去,无法脱身,无论大小,均被一网打尽。
按照当年的统计,湖南省岳阳市管辖的东洞庭湖共有3000多个密眼“迷魂阵”,每天的渔获物10.5万公斤,其中经济鱼类的幼鱼有6.45万公斤,超过一半。曹文宣看到学生拍下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难掩愤怒。他感慨,这些幼鱼太小,一般只能作为饲料原料低价售出。
曹文宣理解渔民的苦衷,但在他看来,“迷魂阵”、电捕鱼这些竭泽而渔的方式,对长江渔业资源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除了经济鱼类,中华鲟、江豚等珍稀鱼类也难逃被电死的命运。
詹兴旺说,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但渔民却在增多,不用网眼更密的渔网或电捕,很难打上鱼,更难养活一船老小。
■ 除了为鱼,十年禁捕也是为了渔民
面对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趋势,从2002年起,原农业部在长江流域试点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
专家认为,在春季鱼类产卵的季节实行禁渔,是一项最直接的养护鱼类资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鱼类的繁殖。2016年,农业部调整长江禁渔期制度,扩大禁渔范围,统一和延长了禁渔时间,禁渔期为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
但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过度甚至非法捕捞卷土重来,春季禁渔的初衷难以实现。因此,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四大家鱼为代表,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4年,10年禁渔,将有2~3个世代繁衍。“加上控制捕捞,特别是电捕,可能会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至少能持续提升产卵量。”曹文宣说。
任文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在他看来,其实鱼的产卵量很大,繁殖能力很强,如果能给它们一个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机会,鱼类的种群数量应该是可以恢复的。
“另外,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在野外天然水域每捕获一条鱼,都是珍贵的基因资源。” 任文伟告诉记者,十年禁捕能有效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的基因资源。
在学者们看来,除了为鱼,十年禁捕也是为了渔民。
任文伟在考察时见过很多职业渔民。他们经济拮据,过着穷苦的日子,所以不愿让下一代再靠打鱼为生。“从扶贫角度,结合十年禁捕,帮助他们寻找替代生计,这也是一种精准脱贫的方式。”任文伟说。
十年禁捕会影响到人们吃鱼吗?长江办主任马毅告诉记者,长江目前的捕捞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禁渔不会影响民生,但是对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好处。
■ 长江将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禁渔十年,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2006年最早提出“禁渔十年”的提议,到2019年初转变为中央部委的政策决定,前后历经13年。
过去,郝玉江所在的鲸类保护学科组曾一直呼吁加强江豚的保护力度,但是回应的声音和力度都很小。“因为诸如航运、渔业活动、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对江豚生存的威胁因素,都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渔民生活密切相关。很长一段时期,这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郝玉江说,但是在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在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理念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观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生态环境呈现向好发展,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保护长江、修复长江生态的基调,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主要目标是: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2020年开始,长江将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 十年禁捕的政策落地,并非易事
呼吁十余年后,长江禁捕迎来了实质性进展。但十年禁捕的政策落地,并非易事。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长江流域涉及长江经济带,沿岸人口密度大,叠加产业活动,人类活动高度密集,这是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任文伟说。
长江禁捕涉及11万条渔船,近28万渔民。长江办主任马毅坦承,这么大的江面,过几年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非常大。
这在此前四个月的春季禁渔期,有过不少前车之鉴。刚实行春季禁渔时,夏德军很头疼,他是安徽省马鞍山市渔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渔民都有侥幸心理,常常在半夜开船偷捕,电捕捕得很快,只用一两个小时。执法人员在岸上办公,接到举报后,要接上举报人,再开船去执法地。等他们到了现场,只剩下漆黑、安静的水面,偷捕渔民早已没了踪影。
长江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层执法存在众多难题:长江江河湖泊众多,湖泊面积广,江河岸线长,基层特别是县级渔政执法人员少,队伍结构老龄化,渔政基础设施装备不足。春季禁渔实施了17年,从法律到政府明令禁止各种有害渔具,非法捕鱼仍然屡禁不止。一方面,取证难、执法难度大;另外,基层执法也存在“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的问题。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十年禁捕只是一个开始。(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