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那个“周扒皮”的创作者, 广丰中学荣誉校长高玉宝与世长辞

他为师生留下珍贵“财富”

  2004年5月27日,“高玉宝精神激励我前进”暨“高玉宝中队”交接仪式题词。

  2008年10月,高玉宝第三次到广丰中学看望同学们。

  高玉宝给英雄中队的赠书赠旗。

  几天前,92岁被称为“战士作家”,著有《半夜鸡叫》的高玉宝辞世了。不少无锡人或许知道他的名字和他创作的“周扒皮”,却不知道他与无锡结下了深厚绵长的缘分。高玉宝是无锡市广丰中学的荣誉校长,亲自为“高玉宝英雄中队”授旗,更是一位呵护、鼓励无锡师生多年的可亲爷爷。斯人已逝,他给无锡师生留下了珍贵“礼物”。

  学生:在英雄精神滋养中积极向上

  自1991年成立高玉宝英雄中队,每一个英雄中队的孩子成长路上受英雄精神滋养,保持着奋发昂扬的状态。历届“高玉宝中队”在创建之初第一件事是读高玉宝的书,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建立英雄人物资料库,经常和高玉宝爷爷通信,定期汇报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获取他的指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2年上初二的杨富盛转学到广丰中学时从未学过英语,在英雄中队与困难抗争精神的激励下他不断进步。他的班主任老师史旭芳回忆,他立志向由文盲战士成长为作家的高爷爷学习,坚信英语成绩一定能上去。多年后他被厦门大学录取后曾向班主任感慨,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曾经给予了他帮助与爱,激励他努力上进的那个可爱的班集体。

  高爷爷和孩子们的交流直达心底。如今已是一名幼师的韩婷婷在2004年高爷爷来校作报告后写下一首长诗《苦难的见证——谨以此诗献给敬爱的高爷爷》。彼时,高爷爷听到孩子们朗诵这首诗时,泪水簌簌地往下落。高爷爷对他们的影响有多深远?坚守在这个责任为先、服务为先岗位的韩婷婷表示:“在那懵懂而又忙碌的求学生涯里,他的出现,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为国、为家的意义。”

  近30年来,许多孩子都在高爷爷“热爱读书,逆境崛起”的精神下成长,服务社会。学校历届“高玉宝中队”的学习气氛都非常浓郁,还组织义卖、志愿活动等服务孤寡老人和儿童。“高玉宝中队”也先后成为“无锡市十大英雄中队”、“江苏省英雄中队”。“可以说,我们学校创造的很多奇迹源于高爷爷,源于这支英雄中队。”该校一位老师感慨。

  辅导员:架起缘分的桥梁,因他更加优秀

  高玉宝与无锡的缘分起于一封信。发出这封信的是当年在广丰中学任教的李慧。李老师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由团市委和市教育工委联合发起向英雄学习的活动。彼时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广丰中学,学生大多是农村娃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生活环境并不佳,读过《我要读书》的李慧发现高玉宝契合他们学生成长的需求,锁定了他。

  在辗转多方联系之后,李老师拿到了高玉宝的确切地址。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高老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在学校成立“高玉宝英雄中队”。“没想到,过了没多久高老就回信了,内容不长却诚意满满,爽快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李慧说。

  此后,高玉宝与学生书信不断,亲自为英雄中队授旗,三次到广丰中学作报告。他数十年如一日热心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早些年高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写书,作报告只为教育自己和后人不忘苦难,希望青少年能从中汲取力量。学校大队辅导员沈瑜去年暑假到大连看高老时,他的叮嘱仿佛就在昨日,回荡在耳边,“他一遍遍对我说‘要教育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为祖国多做贡献’。”高老的话让我更加明确了身上的责任,也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事业。

  广丰中学不少老师深受这位英雄精神的感染,坚韧顽强、上进拼搏甚至成为了广丰中学一代代优秀辅导员的特质。他们努力工作收获诸多奖项。

  忘年交:英雄形象高大,可敬更可亲

  原广丰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庆丽读过高玉宝的作品,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与他相识甚至成为忘年交。

  几天前从网上得知高爷爷辞世,不敢相信消息是真的,出差到家一放下行李她就打电话与高爷爷的家人核实,“得知消息是真的,我当时心里难受极了,他就这么离开了他呵护关心了这么多年的孩子们。”

  “我和高爷爷也是在一封封书信和交谈中逐渐熟悉起来的。”陈庆丽坦言,她印象最深的是气质挺拔、硬朗的高老眼里满是对晚辈的温暖关爱。他给孩子们讲了他要读书、行军打仗等很多故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写的那份特殊的图画式“入党志愿书”。

  谈及往事,陈庆丽不胜唏嘘,“当初我们寻找他,向高大伟岸的英雄学习。和他接触后我们才感受到,他是一位可敬更可亲的英雄,是爷爷,就像自家爷爷一样。”孩子们与他的信件往来不断,其实近几年他患青光眼,眼睛疼,还看不清,但孩子们的每封信他都会认真看,看不清就请人读。她还记得2016年3月4日,学校老师联系不上他,因担心他身体便联系到他的儿子。不到一个小时,高爷爷就打来电话,声调高亢激昂,“很难想象其实他刚从医院回家。他还告诉我们他的视力很弱,打通这个电话前后一共拨了几十次才拨对了数字。”去年8月初,陈庆丽在卸任校长前与学校大队辅导员沈瑜赶赴大连看望高老,“高爷爷给孩子们留下了‘相约新时代,共创新未来’的赠言,还在我的新书《田野报告》上写下了‘育人德为先’几个字,十分不易。”

  (陈春贤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