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成风化人”的叹号与问号

  本报前天A5版《丫头一鞠躬,温暖一座城》一文,报道了锡城一名小女孩过人行横道时,向让行的汽车司机鞠躬致谢,司机感动之余将行车记录仪拍下的相关视频发了朋友圈,广受关注一事。11日,央视《朝闻天下》的相关报道带出了更大影响力,也促人深思教育的核心内涵。

  有网友在本报微信公众号留言,为文明礼让的司机、懂礼貌的小朋友乃至这座城市点赞,感叹这就是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表现。更多网友提及,小女孩的举动体现的是良好的家教。的确,成功的教育不单靠学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汶川地震后,北川灾区的废墟上,一名左臂受伤的3岁男童躺在临时担架上,用右手向8位抬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这张“敬礼娃娃”的照片令举国上下为之动容。曾有网友觉得孩子的举止有种超越年龄的懂事。但探究其家庭发现,孩子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所以孩子平时对军警充满敬意,喜欢学正步和军礼。这就是“耳濡目染”的力量。

  习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见发蒙启稚、潜移默化攸关性格养成和品行端正与否,反躬自省,检验的恰是大人的思想意识和涵养积淀。

  从驾驶人对过马路的行人是否让行全凭自律与觉悟,到制定“礼让行人”的法规,这是一个树规矩、搭骨架的过程,以此为例窥豹一斑国民教育,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小女孩“鞠躬”展现出的感恩与互相尊重,则是一种贯注了人文情怀的更高境界,让骨架变得有血有肉,由此带出了温度和力度,之所以让人感动和觉得值得传播,正说明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还任重道远。

  当年有身处震区的外国志愿者看到“敬礼娃娃”的照片后感叹“他只是个孩子啊”。这句话意味深长,鞠躬小女孩为这句话加上了叹号,也有人以言行让这句话带上了问号。

  前天也是香港13岁女生焚烧国旗案的宣判日,事发9月21日,延后多时判决只因律师的辩护理由之一竟是被告除中国历史不及格外,其余学科成绩优秀。以好成绩博取网开一面的观点实在荒唐。好在法官表示:对损害民族情感的举动,不会因为年龄问题轻判,否则有损法治形象,建议被告好好学习国家历史。最终该女生被判12个月感化令。

  教化教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简言之就是通过教育成风化人。“培养什么人”是一个民族立世的肇基工程、铸魂工程。播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得法,就能挺拔,焕发“治”之活力;失当,难免萎靡,暴露“乱”之祸因。

  (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