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锡教风采

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持续了34年

钱桥中心小学育有理想的新时代追梦人

  34年前,钱桥中心小学与巴金关于寻找理想的对话穿越了时空,持续至今。

  当年,钱桥中心小学10个寻找理想路上的“迷途羔羊”联名写信向巴金求教,耄耋老人病中写下了3000多字的长信《我的回答》,为他们指点迷津。这封信的全文被镌刻在了校门口。“只要你们把个人的命运同集体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人民和国家的位置放在个人之上,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信中内容,这所学校每位师生都能随口道出几句,其中蕴含的力量让学校理想教育与时俱进,指引着师生做有理想的新时代追梦人。

  教师:带着童心、童真、童趣和温度追梦

  细细品来,巴金老先生信中对理想的深刻阐释,竟然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校长秦伟表示,新时代赋予了理想教育新的内涵:鼓励孩子做有理想的新时代追梦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带着童心、童真、童趣和温度,做孩子们追梦路上的最强助力,让他们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学期开学初,当懵懂稚童迈入钱桥中心小学校门那一刻,也迈出了他们独立追梦的脚步。“我们不让一年级家长送孩子进学校,但校园里布置了手绘路线图,还有教师和学生引导员。要我说,孩子迷路了才好,从中能学会找谁求助,怎么找到准确的路线到达教室。”秦伟坦言,入学时孩子们能独立迈出第一步,他们迈入社会走进大城市才不会迷茫。

  不仅入学第一课大变样,近年来钱桥中心小学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德育有理想教育为孩子们指引前方;智育建设未来课堂;体育用足球提升学生体质;美育结合甲骨文浸润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劳动教育,无不彰显这所学校的特质。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学校正在打造的未来课堂,正是老师们追寻的理想教育。简朴的语文课和本真的数学课一改只求“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俯下身来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孩子们探寻“为什么是这样”,让孩子们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素养,“我们掐住教学时间,老师在课后多花功夫,用‘大数据’分析各项练习,找准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点,师生共同提升。”

  学生:传统文化为追寻理想积蓄力量

  钱桥中心小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在校园里各个角落都能寻到:有别于其他学校书写端正的校训,这所学校“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校训字体繁复。还有散落在学校的诸多石刻,教学楼墙上装裱悬挂的透着玄妙的学生书法作品,无不展现着厚重的中华历史和智慧——这些字竟然都是甲骨文!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钱桥中心小学于2014年成立“点艺社名师工作室”以及甲骨文社团,就掀起了探索中华古文字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从起初与美术结合发现甲骨文之美,到如今将甲骨文与传统文化结合编撰校本教材,开发“文化自信下的甲骨文创意设计课程”,邀请了王本兴、翟万益等名家进校园,该校把甲骨文与教育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探寻文字奥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5月,甲骨文社团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一切有意思的材料创作甲骨文文创产品,远赴江西景德镇写瓷、问瓷、寻瓷,将瓷器与甲骨文完美结合;烘焙出美味又有趣的甲骨文曲奇饼干;制作甲骨文服饰等等,孩子们沉浸其间,收获颇丰。学校老师自豪地介绍:“我们的每个孩子与甲骨文都认识甚至会写甲骨文,待小学毕业时能认识300多个常用甲骨文。”

  除了以甲骨文为媒,学校把四礼八仪、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融于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们感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埋爱国情怀。“教育的根本在于‘涵育熏陶’,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在孩子们心中,或许能成为他们的理想种子又或者成为他们追寻理想时源源不竭的动力,让他们追寻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自信、有力。”秦伟说。(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