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活动半径小,更喜欢在小区周边活动。近年锡城老龄人口占比渐增,一些小区的管理者开始关注老年人宜居环境改造。这些改造涉及户外空间、建筑、住宅设计等方面。最近,本报走访了三个小区,了解他们为老年人所做的改变,如果您所在小区也有好做法,欢迎一起来交流。
老乡邻们扯老空,“一间屋”里俱欢颜
挂着的门头木牌匾上写着“一间屋”,黑色的木窗木门,加上白墙,显得古色古香。广益星苑小区的这间小屋是老人们的最爱:上午闲聊一阵儿,回家做饭;午后又有一堆人聚在一起,扯着家长里短消磨时光。78岁的居民杨全兴说,广益星苑的居民都是农村拆迁而来,他们习惯了房前屋后扯老空。在高楼里,老人们觉得有点冷清,“老了无处可去,城中公园又离得有点远”,大家还是喜欢在楼下聚会。搬进小区没多久,村民们就自己掏钱搭了个简易棚。去年小区进行景观河改造,这个小棚显得与周边环境不太搭。莫家庄社区决定为大家新建一处可以挡风避雨的室内场所,老人们非常高兴,纷纷点赞。小屋建成后,社区还添置了不少桌椅。居民晴天可以在门口休闲;雨雪天坐在屋内,不用担心坏天气。每天早上7点多,小区绿化管理员会来开门、打扫卫生,平时居民也都很珍惜屋内一桌一椅,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会把桌椅搬进屋,轻轻关好门。
社区一位钱姓工作人员介绍,小屋所在位置原来是竹竿和帆布拼接成的小棚子,比较危险,与周边环境也不搭调。他们新建了这座小屋,加上地面平整和添置绿化,总共花费了约12万元。社区将小屋定位于居民茶屋和党员红色学习点,让居民们在公共空间有了落脚点,乡情得以更好地延续。
增添一处小游园,沐浴暖暖太阳光
小区附近有个小公园感觉真不错,袁阿姨家住广益景苑附近,她只要有空就会到家门口附近的小公园里来晒太阳。“原来这里是村庄,拆迁后闲置了一段时间,现在变成一个小游园,来这里的居民越来越多,”她说,这处小游园里绿化很不错,树木参差错落,有乔木、灌木、草坪,生机盎然。入口两边各有两块水泥场地,其中一块早上打拳的居民相当多,另一块晚上有团队来跳广场舞。这处小游园离居民区不近不远,出入方便又减少了扰民问题,很受欢迎。一位老伯表示,他喜欢在太阳高高升起时来这里享受“日光浴”,直到下午4点,这里的阳光都特别好。一些老伙伴中风了,坐着轮椅无法远足,就在家门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些居民也喜欢带着孩子来这里活动,园子里总是很热闹,让人心情愉快。
丁村社区工作人员潘晓钰介绍,这处小游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投入改造费用40万元左右。游园考虑了海绵城市等诸多因素,设置了一些透水砖,园子不大,但通过一些花墙造景,很有层次感,也富有江南园林特色。从实用性方面来看,游园的建设主要是考虑到周边人口密集,尤其是老年人缺少锻炼的场所。多年来,居民希望拥有一处活动空间的呼声很高。社区借助老城区改造的东风,将居住区变成了城市绿地。园子的改造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他们起先在游园里设置了健身步道,后来又根据民意增设了一块平整场地,让周边居民拥有家门口的活动场所。他们有时还把居民喜闻乐见的一些戏曲表演等也放在小游园里,让更多人共享时代发展的成果。
料桶隔出人行道,老年人重获路权
在扬名花园小区,一个个漆上绿色的金属桶看上去特别敦实。居民蒋阿婆说,这些小桶卖相一般般,却给像她这样的老年人带来了方便。原本小区这些主干道上停满了私家车,几乎没有行人走路的地方。她年纪大了,耳朵也不太好,走在路中间,有时从边上小道来辆车根本不会留意到,很容易发生意外。到了上下班高峰时段,不仅汽车堵着,连行人也堵着,很是烦恼。现在增设了这些金属桶,隔离出了一条人行道。私家车只能沿着一边停放,路面更宽敞,行人则有了相对独立的通道,可以定定心心在路上慢慢走,对老年人来说,大大增加了安全感。
该小区物业负责人孙杰介绍,扬名花园作为梁溪区较大的安置房小区之一,其建成期跨度非常长,最早的一批房子是用于安置上世纪八十年代因芦村污水厂拆迁的居民。当时根本没有什么私家车,也没考虑到停车问题,道路建得比较狭窄,忽视了人车分流设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车辆越来越多,老年居民也在增多,停车难与行路难问题交织在一起,令他们非常为难。考虑到老年人的出行,同时也为了私家车通行更方便,减少事故的发生,他们在扬名花园的一期至三期的主干道上隔出人行道,一边禁止停车。开始时,他们从市场上购买了一些塑料的隔离条,但并不耐用,仅一个月就开始变形、褪色。当时,一家企业正准备处理一些小型废料桶,他们就购入这些金属桶,并填入小区里闲置的黄沙和水泥,在桶的外侧刷上反光条。这些土制的隔离小桶在整个小区设置了一百多个,结实耐用,效果不错。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