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病人心跳、呼吸骤停

医生不间断心肺复苏,抢回一命

  近日,一名市民来到市急救中心,为急救医生杨凯涛送上一面锦旗。据介绍,本月初的时候,他的一名亲属在家中发生突发疾病,急救人员到场时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杨凯涛等人在现场以及送往医院路上持续施救,成功使病人恢复心跳和呼吸,目前经过治疗已经没有大碍。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在这起事件中,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不停歇按压救回一命

  12月4日晚上8时38分左右,刚出完车回到金城急救分站的杨凯涛几人,还来不及歇上一会,就又接到任务:大窑路社区一居民突然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杨凯涛立即和担架员王学桂、驾驶员虞凯赶赴现场,当时路况不错,三人只花了五六分钟便赶到了现场:“病人倒在客厅的地上,一名家属正在做心肺复苏,我们检查发现病人没有心跳,也没有呼吸了。”

  见此情形,杨凯涛三人立即接手抢救,一人负责胸外按压,一人接上心电监护仪,他则趴在地上为病人插管、球囊加压辅助通气。救援过程紧张而有序,在接手一会后,病人出现了室颤,三人立即对其上心电除颤,除颤后病人重新出现了心跳和呼吸。杨凯涛说,这种情况其实很不稳定,刚恢复的心跳很可能再次消失,因此他们不敢停下,继续施救。后面的情况正如他所预料的,病人的心跳和呼吸仅仅持续了大约1分钟左右就再次消失,又经过三次除颤后,病人的心跳才终于稳定了下来:“我和病人家属商量了一下,病人这样子立即送医院路上很危险,因此先抢救,等稳定下来再送,家属也表示理解。”

  心肺复苏了40多分钟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杨凯涛这三人急救小组立即将患者送医院救治。从家中抬到担架上,再到急救车上,车子一路疾驰,心肺复苏一刻没有停歇,急救小组轮流做胸外按压,直到医院,把患者从车上搬运到急诊抢救室的路上,还在为患者做胸外按压。让人欣慰的是,躺在医院抢救床上的患者,意识开始慢慢清醒了,能听懂医生的问题并作出回应。

  病人恢复清醒

  12月7日,病人的家属向杨凯涛三人送上一面锦旗,向他们表示感谢。病人的堂弟告诉记者,目前病人已经清醒了过来,没有留下后遗症,回想杨凯涛几人抢救的过程,他们都很受感动:“出事的地方是老房子,客厅比较小,杨医生人高马大的,一直趴在地上抢救,几个人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近日,杨凯涛他们去医院看望了病人,此时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恢复,也能下床运动了。见到他们,病人紧紧握着他的手不停地致谢:“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据亲属介绍,出事的时候,他们正在家里打麻将,牌局才刚开始,病人就突然倒地失去了意识,并且面色、嘴唇发紫,心跳呼吸也消失了。病人的堂弟说,病人家有心脏病家族史,他学过心肺复苏,于是立即上手为他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提 醒 保持冷静,听从指挥

  杨凯涛说,病人属于心源性猝死,及早而连续的心肺复苏是“起死回生”的关键,因此在急救过程中,他们不敢有丝毫放松。同时,杨凯涛也提到,心脏停跳后会造成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源性猝死的急救要抢最初的“黄金4分钟”。在这起事件中,病人亲属在他们赶到前的急救就十分重要了。事后,当时进行急救的家属表示,他学过一些心肺复苏的技巧,但是从未用过,当时的情况下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上手了”。

  市急救中心急救科工作人员曹煜介绍,对于市民来说,碰到这种情况能够上手急救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学过也不要紧,但是一定要保持冷静,听从调度员的指挥:“碰到类似的情况,很多市民都会在电话中催,救护车什么时候到,快点来之类的,但是其实在报警人说出地址的时候,救护车就已经出发了。这时候一定要耐心、冷静地听调度员指挥,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措施。”同时,曹煜也提到了急救观念的问题,有时候家属或者是目击者除了不会救,也有不敢救的情况,生怕对病人造成更大伤害或是没救回来等:“还是强调这一点,保持冷静,不要害怕,听从指挥就好。”

  使心跳、呼吸恢复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成功并不能说明生命一定能复苏,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全国心肺复苏平均成功率不足1%,脑复苏更是寥寥无几。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市急救中心成功实施心肺复苏病例55例,成功率10.95%,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脑复苏成功9例,创下了历史纪录。

  前些天,一则藕塘中心幼儿园教师跪地救人的新闻在无锡人的朋友圈内刷屏,在接受采访时,这位老师表示,学校组织过专业的救援培训,这是她面对突发情况时施救的底气。急救中心急救培训科负责人徐科也表示:“心肺复苏有黄金四分钟,哽噎有四到八分钟处理时间,对危重病人需要紧急处理,还有胸痛、中风这方面,也需要家属识别出来。”徐科介绍,这些都属于基础的急救常识,也是普通市民应当学习了解的内容,市急救中心也一直致力于向公众普及这些急救知识和急救观念:“我们每个月都会定期开展急救培训,可以通过我们的官方渠道获悉。另外,像街道、社区也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市民可以关注。” (晚报记者 甄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