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锡城人来说,购物商场不仅能购物、用餐,还能一站式解决孩子的校外培训需求。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培训机构扎堆锡城购物商场,商场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现象:
购物商场成培训机构聚集地
曾经的培训机构,要么在学校周边“占点”,要么“委身”于写字楼。如今,更多的机构选择搬入商业综合体,购物商场俨然已成为培训机构聚集地。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购物商场,发现培训机构几乎成了所有商场的“主力店”。在无锡荟聚中心的多个楼层,汇聚了足球、儿童美术、拓展运动、少儿英语、儿童舞蹈等多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它们与美食、休闲娱乐、服装和美妆等业态“共融”。在万象城,婴幼儿早教、英语、创意绘画、乐高编程、棋类乐器等才艺培训和滑冰场等也是品类齐全。在华润旗下的乐都汇,二层的轮滑培训场十分吸睛,位于三层的跆拳道、爵士舞、钢琴、吉他等培训机构与儿童玩具、少儿服装共享楼层的“半壁江山”。而在锡城的两家茂业百货店里,培训机构更是“成群结队”。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前往商场,除了闲逛、购物和吃饭外,还多了一个最主要的新功能——带孩子上培训班。市民孙华告诉记者,“送课”是她走进商场的最主要目的,因为每周六的早上10点到下午7点,她和上培训班的孩子一样“以商场为家”。“我给孩子在同一家商场里报齐了英语、美术、古筝、书画等多个兴趣班,一到上课时间,就会看到不少家长聚集在培训机构店铺内外,老年人喜欢坐着玩手机等待,年轻人就出去遛弯。几趟送课下来,我对商场的熟悉程度堪比员工。”她揶揄说。自从培训机构扎堆商场后,逛商场也有了新的“内涵”。市民蒋韵为了给三岁的女儿选择兴趣班,就经常带着丈夫和孩子一起去锡城各大商场“踩点”。“现在给孩子报个班,还有哪里的消息渠道比商场更多元和直观呢?看着合适的课程不仅能当场预约试听,而且科目品类齐全,简直就是‘培训机构百科全书’。”
探究:
扎堆购物商场好处多?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培训机构纷纷进驻商场?记者采访发现,这种现象似乎是机构运营商、消费者和商场三方的“合意”行为。
老杜是一家青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合伙人,他在写字楼和商场内都开过店铺。他告诉记者,培训机构选择铺面最主要的因素是占地面积,因此以前多倾向于写字楼等楼宇面积较大的场所。随着锡城大型综合体的增多,场内面积逐渐不成问题,再加上综合体竞争日趋激烈,租金价格开始变得“可以考虑”。由于培训机构对商城内位置不纠结,因此常常能拿到楼层“边角”的低价位租金,搬入商场更具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在购物商场内营业,还带有不少“福利”。“铺面的空调水电都不再需要操心,机构还能跟随商场的市场营销步伐一同参与对外推广,商场外立面、电梯间、特定活动等平台化的传播都能有机构品牌露出。更重要的是,机构还能享受商场的人流量,无论是展客还是增加店铺知名度,都比在写字楼里强。”他说。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物商场内的培训机构也更具吸引力。“我女儿英语课在茂业百货上,舞蹈课在附近的一栋大厦里上,我每次送她去上舞蹈课都会劝老板,赶紧把机构搬到商场里去。”市民陆文琪说,上舞蹈课的地方不仅要爬四层楼,而且家长只能傻傻坐在门口等,想买些吃食都不方便。要不是孩子喜欢同班同学,她早就想换机构了。但上英语课的“待遇”就不一样了,她可以逛各种店铺、试穿服装、观摩一楼的活动、了解其它培训机构,甚至去做个面部保养,再差劲也有温暖的咖啡馆可坐。“与干坐虚度相比,商场环境显然好太多,有私人时间放松享受下”。据了解,家长这样的考量并非个例。记者在与一些候课家长聊天时发现,在满意品牌的基础上,商场内的培训机构是优选。
对市场动向格外敏感的购物中心,自然是更佳深谙“得儿童者得天下”的道理。乐都汇购物中心总经理刘晓霞说,以前的商业市场以百货与超市的单体店业态为主,但时代已经大变样了。随着80后、90后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普遍注重子女综合素质教育的他们,直接催生了儿童业态的大发展。所谓儿童业态,指的是儿童教育、游乐、摄影、餐饮等多线性行业分布,目前商业领域较为认可的儿童业态健康占比为10-25%。刘晓霞表示,乐都汇初始定位的儿童业态占比是5%,但如今这一业态已攀升至15%,她不讳言未来将继续逐步提升这一比例。“儿童业态占比的加大不仅能实现商场全业态的多元化消费提升、增加人流量,还能提高消费者到店消费的黏性。尤其是儿童教育一块,更是对活跃商场氛围有着很大的帮助。”据了解,该商场每年都有数场大型才艺表演秀,既增加了人气,又能给予培训机构一个推广平台,丰富孩子舞台经验之余,还能挖掘潜在消费群,一举多得。
解析:
扎堆好不好?市场会自行矫正
培训机构扎堆购物商场,真的是市场的完美“合意”吗?其实不然。论这股扎堆热,茂业天地胜利门店似乎更有发言权。开业之初,店铺劲走百货路线,这几年在往综合性购物中心转型的过程中,商场引进了星巴克等多家休闲餐饮主力店,同时将博纳国际影城“拉入怀中”。但招商表现最为亮眼的,还是儿童教育培训机构的大量入驻。培训机构的集聚,不仅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还意外造就了商场经营在市场上的特色口碑。商场市场部经理朱天立表示,这几年培训机构市场红火,催生了不少开店需求,恰逢商场面临转型,也就造成了如今店内培训机构比重偏大的状态。不过,这种状态却也未必会长久持续下去,商场眼下正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业态品种。他说,购物中心追求的是为顾客提供一站式消费体验,因此业态的引进就需要全面整体考量。培训机构多,就会占用较多的经营面积,从而变相挤压其它业态的铺位和空间,无法达到商场均衡发展、长期成长的效果。
无锡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处长陈海威表示,培训机构扎堆购物商场,本质上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愿买愿卖”的市场行为。购物商场的终极目的是盈利,无论是收租还是联合营收,都会考虑入驻商家的利益。若业态规划过于失衡,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从而间接影响后续的铺位招租。他认为市场会自行矫正,但购物商场也需完善业态规划,根据需求丰富商业业态。
(晚报记者 金恬伊/文 还月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