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谊小学近二十年来以“轻负担,高质量把学校办成儿童学习的乐园,培育优才的摇篮”为办学理念,继承发扬乐学教育思想,潜心耕耘,在学生素养全面发展、教师队伍整体提升、中小衔接形成特色等方面厚积薄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
活动丰富多彩
促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侨谊小学依托“优才德育”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掘孩子的多元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加学生体验、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体悟学习乐趣,奠定终生快乐学习的习惯。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展示的窗口,侨小的四十多个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了个性成长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从合唱、舞蹈、武术、古典吉他、航模到创客机器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近年来,“侨谊小学社团小达人”评比活动成为学校活动中的亮点,同学们各显风采、积极参与展评,由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参与并评选出“社团小达人”。
学校还不断整合现有校外德育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拓宽德育阵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渠道,让校外德育教育资源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立足于惠山泥人厂、无锡博物院、无锡古窑博物馆、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等十多个“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融文化与行动感知为一体。另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老战士吴成爷爷革命事迹陈列馆的独特教育意义,做好红色基因教育活动。
课堂是贯彻落实乐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实施载体,侨谊小学在达成课堂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后,积极开发与学校育人理念相契合的、多样化的学科活动,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动中得以提升。语文学科的阅读活动覆盖全年级,实施分年段的阅读计划,并将读报课纳入课程,将整本书的阅读安排进课程计划。科学组结合不同年段的特点开展有趣味的科学探究活动,从“养蚕彩蝶飞舞”到“植物园小农夫”体验,帮助每个同学打好科学素养的基础。
长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硕果累累。在2019无锡市金钥匙科技竞赛中,何政辉同学获得小学部唯一一个“最佳选手”荣誉。2019全国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汪宴如、钱星汉同学获得一等奖。在市物博会青少年物联网创客比赛中,徐三千同学获二等奖。在无锡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汪宴如、钱星汉同学获得一等奖,倪巫垚、王安迪同学获二等奖,另有六位同学获三等奖。在2019年市区三独比赛中,四位同学获无锡市一等奖,9位同学获区一等奖。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专家团队高位引领
侨谊小学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对教师进行从学科素养到为人师表的师德素养的全方位培养,拥有一支以丁谷怡、顾美云、薛翠娣、马岳年、凌国伟等著名特级教师和无锡市各学科带头人、资深教研员邱瑞贤、程继德、姚晨、潘静华等组成的强大专家团队。
学校针对“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学生能在本年段接受优质高效、契合教改方向的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充分发挥专家组人才库的资源优势,根据专家的擅长,因人而异、选年级施教,为低、中、高各年段配备了教学把关专家。年级内语文学科教师与专家比达到了10:1,每个语文教师每个月至少有两次到三次机会被专家推门听课或预约听课。在与这些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零距离研讨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课堂的掌控、学生的辅导能力迅速得以提升。
侨小专家团队在建设智慧课堂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符合校情的课堂改革成果。学校构建的智慧课堂由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案、以研促教的教师和具有思辨意识、质疑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以及学校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构成。四位一体的要素支撑起智慧课堂的生态空间,师生在这一空间里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获得共同发展。在实践中,侨小依托与锡师附小联合成立的“乐学教育研究所”对乐学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充分发挥科研促教的积极作用。
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侨谊小学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并以此来导引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好乐学教育的践行者,让学校真正成为“优才的摇篮”。专家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总体目标设计了达成课堂教学的三项指标,即课堂学生参与度95%、有效听课率95%和课堂作业时间20%,结合这三项指标对教师进行相关的考核,并以此作为教学达标的基准线。除此之外,侨小还结合德育养成教育进行德育评价的探索,具体指向学生思想品德、文明言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优才之星”考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课堂评价”“学业测评标准”和“德育评价”三块内容构成了侨谊小学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尝试打通跨学制区隔
中小衔接和谐共赢
结合中小学学科教学特点,侨小的教育者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深入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尝试打通跨学制间的区隔,寻找学生培养的契合点。立足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交流与研究、教师校际柔性流动、中小学办学理念协调等方面,学校切实做好中小衔接工作,服务于学生,让家长满意。
为了增进中小学之间的了解,侨谊小学定期组织六年级学生参观结对的“伙伴学校”辅仁初中校园,让小学生对初中生活由抽象概念化转为直观的感受,增强中学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从中也了解中学的学习。学校还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初中学习生活相关讲座、小学优秀毕业生演讲等活动,让他们明晰学习目标、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作好准备。同时,辅仁初中结合教师节开展“难忘师恩,回母校”专题活动,组织初中生回到小学探望老师,汇报学业情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针对较为普遍存在的中小学之间因为育人要求、教学习惯、授课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小学生升入初中往往会有不适应的现象这一问题,侨小和辅仁初中创造性地实行了“中小衔接师资跨阶交流机制”。辅仁初中选派李敏骅等老师到侨谊小学六年级进行授课交流。在这样实打实的教师交流以及配套的对中小学教材教法比对、研究的过程中,双方教师对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日常教学方法都作出优化和调整,这样既有利于小学生提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也有利于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
此外,侨谊小学和辅仁初中还实行“中小衔接协作联席会议”机制,由两所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参与,通过定期会商、研讨,逐步趋同各自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和育人目标,教育教学步伐一致。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专题研训、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等达到自上而下中小衔接理念推进,学校还通过不定期的、形式多样的学生座谈、家长问卷调查、召开家委会等听取各方面对如何做好中小衔接的意见和建议,在不断的完善中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
(王之渊、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