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从市法律援助中心了解到,作为保障务工人员权益的服务,法律援助今年来已成功追讨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等超2200万元。
姚某某等19名劳动者被派遣到某快递公司无锡经营点工作。今年3月快递公司突然通知员工放假,无锡经营地点随之人去楼空。姚某某等和劳务派遣公司沟通工资发放和后续安置问题,多方沟通无果后,于4月下旬提出了法律援助申请。市法援中心受理申请后,立即开通维权绿色通道,指派律师负责案件承办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里,承办律师先后数十次分别与19名劳动者进行交流,精确核算每个人的工作年限、工资数额、补偿等数据。这些劳动者入职时间、劳动关系主体、工作岗位、工资标准等存在差别,加上被申请人主体较多,而且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主体不同,导致被申请人单位也存在不同,劳动仲裁院将该19人案件分别立案处理。劳动仲裁阶段历时近7个月,承办律师参加20次庭审,组织调解10余次,最终促成18名劳动者与公司达成调解,共取得20余万元的工资及经济补偿,目前款项已全部执行到位。另有1名劳动者未能达成调解,代理律师指导当事人提起诉讼,并协助做起诉准备。
这起案件是法律援助帮助务工人员讨薪维权的一个缩影。1月至今,全市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已为务工人员讨回劳动报酬、挽回经济损失2200多万元。相关负责人介绍,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讨薪过程往往耗时耗力,有些人事发之后已经回老家或到外地务工。为此对于申请讨薪维权法律援助的务工人员,不仅要及时受理简化手续,而且得尽量减少他们来回奔波之苦。江阴市法援中心办理的一起46人追讨劳动报酬案件中,就是在第一时间起诉至法院,最终通过法院和承办人努力,追讨回工资约170万元。
据了解,今年全市两级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劳动监察部门对1500多家企业开展了农民工劳动合同与劳务用工情况的“法律体检”,督促200多家用人单位与6000多名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不过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在受理申请中也发现,一些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比较弱,抱着打短工的想法,觉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很自由,认为没有必要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担心要求签订合同会影响获得工作机会,多是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可是一旦发现纠纷,维权就会遇到困难。为此提醒务工人员加强法律意识,要与用人单位签订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 (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