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二泉月·市井

与姚澄先生的一次交往

  | 张思成 文 |

  近日,一条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因病逝世的微信,把我的思绪带回到35年前战火纷飞的老山战场。

  那时,我在炮兵某部宣传科工作。那年夏天,我随部队来到云南,执行山岳丛林的防御作战任务。考虑到炮兵部队的作战特点和当时前线将士的精神需求,如何解决战斗间隙闲的问题,成了部队上阵初期政治思想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经过战地调查,发现战士中尤其是江苏籍的战士最爱听乡音——锡剧了。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向江苏省锡剧团写信,请他们想想办法。

  经过请示领导同意后,我连夜写好信,让部队通讯员寄了出去。信虽然寄过去了,但我的心里一直是没有底的。因为省锡剧团都是一些锡剧界的大牌,平时演出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理睬我们这些大兵的需求呢?因此,把信发走后,我就不抱什么希望了。

  哪知过了一个多月,一天我们正在猫耳洞吃饭,通讯员送来了一封信,并有一张签名我收的包裹单。我急忙撕开信封,展开一看,原来是江苏省锡剧团姚澄老师的亲笔信。她在信中说:“你的来信转了几个弯,今天才收到。你们在前线蹲猫耳洞,守边陲,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太辛苦了,我们在后方坚决支持你们。今天我们找了一下,先寄过去10盘录音磁带,如果还要请来信告知。”接着,她又告诉我,她是个苦出身,旧社会的艺人身处社会最底层,“是毛主席、共产党把大家救了了出来,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工作报党恩”。这封信,字迹虽然是歪歪扭扭的,但是她的话语是多么情真意切。我捧读再三,手中的这封信是一位老艺术家一颗滚烫的心。

  我马上弄来空白的录音带,分头把刚刚收到的锡剧带翻录下来,尔后迅速分发到各个作战部队。战士们如获至宝,尽情欣赏。说来也神奇,这些录音带确实鼓舞了我们前线将士的士气,在此后的各个战斗中,我们部队大显神威,屡获战功。有的战士说:捷报声声和乡音,前方后方一条心。

  第二年八月,部队凯旋,为了感谢姚澄老师,我特地买了几斤苹果,带上我的立功证书,来到了南京市延龄巷5号。姚澄老师住在四楼,她告诉我对面住的是锡剧名家沈佩华老师。进了姚澄老师家,只见整个屋子光线充足,极其明亮。一张三人的布沙发迎门而放,两个单人沙发分别摆至两边,这块区域可能是待客的。而另外一个区域则摆着一张方桌,方桌周围则放着五六把椅子。整个房间充满着浓浓的书卷气,餐桌上、沙发上都是打开、正在阅读的书刊。那天正巧,姚澄老师的先生叶至诚老师也在家。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儿子、《雨花》杂志主编。这位长者个子偏矮,皮肤细腻,他非常热情地给我泡了一杯碧螺春后,就钻进他的书中了。回过头来,姚澄老师接待了我。她高兴地说,想不到锡剧还有这么大的作用,想不到还有这么多的年轻观众和听众,想不到前线的将士也喜欢我们的锡剧。姚澄老师开心地笑了!

  我仔细端详着她。姚澄老师中等偏高的个子,举手投足间落落大方,嗓门大,但每句话里都有好听的江阴腔。她浓眉大眼,眼角尽管已有几丝细纹,但仍然是青春勃发,健康爽朗。我尽管在部队成天跟首长打交道,但与眼前这个江苏省锡剧团的团长来个面对面,还是有点紧张。姚澄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边招呼我喝茶,一边和我拉起了家常。她说,自己原本不识字,自从认识了叶至诚先生后,就被硬逼着学文化。三个月就摘了文盲的帽子,一部戏文能全部看下去,记下来。“我给你的战地通信大都是我一笔一画写下来的,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就请老头子(叶至诚老先生)代笔写。”这时,姚澄老师转过头去寻找老伴,叶至诚老先生抬起头来和姚澄老师点了一下头,露出一阵微笑,又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时间飞快,转眼间就到了11点钟了,姚澄老师要留我中午吃馄饨,叶至诚老师也过来劝我别走。我说,军纪严密,必须告辞,我们后会有期。就这样,我向他们行了军礼后,又端端正正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去。

  现在,姚澄老师走了,叶老先生也在早先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