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无锡市区西南一隅的马迹山,现通称马山,古名夫椒山,原为太湖中的第二大岛。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经围湖造田,形成马圩,与胡埭仅余狭窄水道相隔,几成半岛。马迹山的得名,传说与秦始皇有关。在各种版本的传说中,无非都有始皇、神马、山峰、鞋子等元素。神马留下脚印,始皇遗落鞋子,遂有马迹山、秦履峰。概要地说,传说的主干无非是始皇在出巡会稽郡时曾在马山留下履痕遗迹。
秦履峰俗称小灵山,山下有千年古刹——祥符禅寺。
祥符寺,始建于唐,“昔人施荒丘,作寺灵山址”,历宋、明、清,几经增修,遂成规模,达“优钵花开西域种,浮屠法演上乘禅”之境。该寺最初寺名已不可考,关于该寺的来历有种种传说,一般都认为与玄奘大师有关。据《马迹山志》记载,追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的马山人杭恽,立有战功,唐王朝建立后被封为右将军。贞观年间,杭恽年老归乡,将自家一块山地捐舍佛门,建立寺庙。相传,他与玄奘素有交往。玄奘取经回国后,创立了法相宗,住持长安慈恩寺。玄奘派窥基随杭恽到马山。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协助玄奘创立法相宗,被唐高宗封为“百本疏王”。秦履峰左右两旁各有小山一座,当地人称左为青龙、右为白虎。窥基见秦履山三峰环峙、面对太湖,仿佛西域的灵鹫山,遂称之为小灵山。登上秦履峰顶,近为平畴沃野,远为浩渺太湖,天光云影一览无余。受山形影响,视野由收而放,心旷神怡;继而由放而收,仿佛浩荡湖水奔涌而入山谷之中,气势磅礴,古代的堪舆家认为这样的地理风水是绝佳的。窥基由是在山下建寺。
这些历史痕迹,见于宋《咸淳毗陵志》卷二,所谓“杭将军舍山建佛寺,唐玄奘赐禅小灵山”。杭氏是马山大族,至今马山仍有杭氏繁衍生息。窥基所建禅寺,后逐渐湮没。而祥符寺的历史,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翻开新的一页。据史料记载: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重修寺院,改称“祥符禅院”。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升为“祥符禅寺”。元末,寺毁。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修寺庙。经宣德、正统、嘉靖、隆庆、万历、天启等朝多次修建、扩建,成为江南规模宏伟的佛教丛林,香火旺盛。明清之际,寺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海阳苏子荆捐资重建,历时九年,请灵岩山释洪储大师开临济宗法席,香火鼎盛,时称“神骏寺”。康熙南巡时,曾在金山寺召见该寺诗僧纪萌,赐予“水月禅心”匾额。后又更名为“祥符禅寺”。咸丰十年(公元1861年初),寺毁于战火,藏经片纸无存,唯天王殿、库房、香积厨等幸存。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建,又复称祥符寺。1938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十一),日本侵略军制造惨绝人寰的“马山惨案”,祥符寺寺毁僧亡,几近湮灭。
1966年秋,拆除大多数残余建筑,剩古八角井、六角井、白莲池、望湖亭石柱、僧房数间、蜡梅一株。1994年复建,发掘出莲花柱础、汉白玉石塔等,依稀为唐宋建筑旧迹。重建的祥符寺占地18000多平方米,建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伽蓝殿、大雄宝殿、方丈院、寮房等,并在小灵山建有总高88米的灵山大佛,成为江南佛教新胜地。
祥符寺历代有高僧住持或驻锡。唐天宝中,天台宗九祖湛然曾在该寺弘法。明代,有名僧道岩、空海、法藏等主持寺事。传说明代开国功臣刘基曾来马山,认为秦履峰有帝王之气。为破除王气,在山顶筑北斗星状的土墩七座,现还有遗迹,在山下建星墩六座,毁于当年平田整地。刘伯温曾作诗《晨诣寺》咏祥符寺。明代中期聂大年曾为常州教谕,有诗曰:“仿佛南平十里松,苍台白石认行踪。湖光浴日金千顶,山色凝烟翠万重。猿下饮泉还鲜果,僧来乞食自鸣钟。山花也识曾游客,背倚寒岩笑病容。”
在风云变化中,大地上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历史传说,留下了残破不全的建筑遗迹,还留下了两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参与千年历史演义。除了植于明万历年间的古蜡梅桩赓续不绝,就在离它不远的杏林广场上,尚有一株古银杏屹立不倒。它树老中空,树乳累结,部分枝条已经炭化,但从根部生出的新枝笔直挺立。此古银杏《目录》编号428,树龄870岁,树高12.9米,胸径(地径)560厘米,是为一级古树。古树初植时,当在南宋初绍兴年间。
时光之河在秦履峰下荡涤刷洗,殿宇巍峨、人物风流,或许应在古银杏、老梅桩这伏着草蛇灰线。肃杀的季节,银杏最美的时节过去了,它的枝头没留下一片金叶,不过残存几粒干萎的白果。银杏静默着,蜡梅却奔放,四百多年凌霜斗雪,繁花满枝不改初心,正迎接着又一个春天的回归。
南宋杨万里留有多首《腊梅》诗,其一曰:“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拆一枝。”此时,花在眼前、天香云外,惯看浮沉的“寒客”与我们一样欣喜。湖光山色,依旧模样。历经磨难的祥符寺,“从兹胜迹留无锡,随顺群情遇盛时”。
蜡梅
英文名:
Winter Sweet
中文别称:
金梅、腊梅、蜡花、黄梅花
蜡梅属樟目、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常丛生。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着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蜡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原产于中部的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一带,近年在湖北神农架发现大面积野生蜡梅林,现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地,日本、朝鲜有引种。
养护
平时浇水以维持土壤半墒状态为佳,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土壤积水。干旱季节及时补充水分,开花期间,土壤保持适度干旱,不宜浇水过多。盆栽蜡梅,在春秋两季盆土不干不浇,夏季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水量视盆土干湿情况控制。
每年花谢后施一次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春季新叶萌发后至6月的生长季节,每10—15天施一次腐熟的饼肥水;7—8月的花芽分化期,追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混合液;秋后再施一次有机肥。每次施肥后都要及时浇水、松土,以保持土壤疏松,花期不要施肥。盆栽蜡梅,上盆初期不再追施肥水,春季要施展叶肥,每隔2—3年翻盆换土一次,在春季花谢后进行,同时换掉三分之一的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