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颖 文 |
吴畹卿是无锡近代业余昆曲大家、音乐家,精音韵,善度曲,兼工三弦、琵琶、曲笛,系梁溪清曲之集大成者。1875年起,吴畹卿出任无锡曲局(天韵社前身)师席直至去世,在天韵社定名后任社长,前后主持社务长达五十二年。吴畹卿自幼除从无锡名曲家徐增寿学昆曲外,还跟随无锡派琵琶家华文彬传人徐悦庄习琵琶,亦为一时绝响,是无锡派琵琶的重要传人。吴畹卿除有杨荫浏、曹安和、谢锡卿等著名学生外,赵子敬、刘天华等许多戏曲、音乐名家也曾向其请教。吴畹卿留下了珍贵的《天韵社曲谱》抄本,独具重要的传承研究价值,此谱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11月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文献馆合编,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影印出版。
吴畹卿不仅培养了杨荫浏等音乐大家,本身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匠,但其声名并不太著,许多事迹湮没于历史中。杨荫浏曾写过小传,主要是吴畹卿昆曲方面的记述,而他的家世,除了杨荫浏和曹安和一些零星的忆述(如出身米商)外,大体不为人所知。
自2013年天韵社复社以来,笔者与同仁一起致力于挖掘整理无锡昆曲渊源及老天韵社历史,经过不懈努力,通过多种手段,逐步掌握了许多老社员的历史信息,部分还找到了他们的后人,然而最重要人物吴畹卿,却一直没线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他出生于1847年,时间相对久远,信息保留的可能性就小;二是吴氏在无锡是个大姓,家谱众多,仅无锡市图书馆藏有五十余种,每种册数又非常庞大,在不明确分支的情况下,翻查如同大海捞针,故笔者也曾从几种吴氏统谱的城内分支册中着手探查过,没有收获。同时也从吴畹卿可能居处(如城中吴姓聚居地)的有关历史文献档案检索,但此类文献一般最早只能到民国后期,与吴畹卿生活的时代已有很大的脱节。此外在一些同时期清人日记发现过的“吴畹卿”名字,如《顾文彬日记》等,但经一一仔细考证,最终排除了是吴畹卿(名曾祺)的可能性。又据杨荫浏先生的自述,黄绪初和吴畹卿先生是表兄弟关系,2019年初笔者发现了黄绪初的家谱,经梳查家谱中的姻亲关系,辅以《勾吴盛氏家谱》《锡山傅氏家谱》等,均未能因此溯及吴畹卿的家世信息,所以总体四五年来没有进展。
然而事情戏剧性地柳暗花明,笔者一个月前发现了一个新的途径,一段时间经常摸索,使用逐步熟练。不久前的一个下午,笔者试查潘素父亲的信息时突然灵光一现,用同样办法再查吴畹卿,结果惊喜地发现“吴曾祺”之名赫然谱上。
据1951年续修《锡山吴氏世谱》载,吴畹卿,名曾祺,国学生,生于道光丁未(1847)年十一月二十四,卒于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十七(1927年1月20日),葬惠山三周巷汪家墩。妻单氏(1848—1892)。祖父吴安澜(字濬川),祖母蔡氏;父吴文标(号锦如),母施氏,弟吴曾祥(号仲卿)。吴畹卿一族世居无锡北门黄泥桥,因谱中另记有“城中黄泥桥”(在城内东北角锦树里旁,又名凤仪桥)一支,故此应为外黄泥桥(目前在胜利门茂业大厦位置),与钱锺书的祖居地相同。吴畹卿有三子,次子葆铨、三子葆堃均早卒,长子葆诒生于1874年,却于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初四去世,吴畹卿也正于此年逢老年丧子之痛后,于同年旧历年底去世,与杨荫浏等记载相符。值得欣慰的是,葆诒有一子名申淇,生于1918年,这是吴畹卿唯一的孙子,同时可能也是继续寻找吴畹卿后人的唯一线索。
2019年正值杨荫浏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吴畹卿手抄《天韵社曲谱》又刚刚出版一个多月,而2020年即将迎来天韵社定名一百周年,冥冥之中,是否必须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才能揭开畹老的家世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