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两会”聚焦

图书通借通还:需要加把推力 旅游借力体育:值得花大力气

昨天,政协无锡市十四届四次会议开幕。政协委员们带着他们收集的民情民意,以及相关思考参政议政。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进一步的发展,做好社区图书馆,让旅游与体育结合得更紧密,成为委员们关心的话题。

  滨湖区图书馆。

  市民参与体育赛事。(陈大春 资料图)

  文化服务

  社区图书室通借通还再加把力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社区文化中心都配建了图书室。图书室有了,但功能发挥并不理想,普遍存在书籍少、场地小、没读者、无活动等问题。

  现状 家门口通借通还不便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便捷”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市民希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精神食粮”的满足。市民王女士家住梁溪区,她在3年前办了一张市图书馆借阅证,但是因为家距离市图书馆比较远,加上停车也不方便,借阅次数寥寥,借阅证几乎“闲置”。“我平时去梁溪区图书馆借阅图书比较多,但是区图书馆书籍的数量和种类相对市图来说还是偏少,而且书籍的更新也比较慢。社区图书室的书就更少了,种类更偏向老年人和青少年,还不能实现通借通还,借阅不方便。”王女士表示。

  据调查,虽然近几年来市图书馆在区级层面和个别城市综合体场所推进试点通借通还,但因为借还成本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建议】政协委员徐新宇:应当加快推进通借通还布局。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牵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布局。既要稳中求进地推进,也要合理设置区域布局。可以先期在各个板块根据人口密度,均衡设立通借通还社区图书室,再逐步推进,丰富网点,最终实现各社区全覆盖。除社区图书室外,也可以灵活规划,考虑在区域利用现有资源合作设立或新建区级分管,实现“市—区—社区”三级覆盖。还需要完善统一全市图书借阅系统、信息系统,便于实现通借通还。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分馆和社区图书室的库存情况、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人群分布情况。利用互联网及微信等公共平台,实现读者“足不出户”的网上借还。通过线下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运用信息化管理,实现读者“网上借还、就近取还”。

  体旅融合

  让旅游搭上体育的顺风车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一个行业,以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为主要内容和核心产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知名度,将无锡旅游由“过境游”向“入驻游”转变的重要途径。

  现状 赛事不算多,市民参与度有限

  “人在画中跑”,锡城每年的马拉松赛事都会吸引许多本、外地市民参与。“很想参加,但名额实在难抢”,市民徐建表示,每次都要早早打听如何能抢到赛事名额。他说,朋友圈中的一些外地好友很愿意来无锡看看、跑跑、聚个会,但无锡的各类体育赛事还不算多,俱乐部也不够活跃,无锡有大好的山水资源,不能很好借力有些可惜。

  对此,民革无锡市委的委员们也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提案。政协委员王晋表示,近年来,无锡出台了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意见,但体育与文旅部门在“体育旅游”方面共同策划、互相促进不够,很多体育赛事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旅游叠加效应。各版块的“体育旅游”项目各自为政,发展不平衡,缺乏全市层面的统筹,体育旅游发展的合力有待形成。

  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体育场馆、公共设施配套的不足限制了赛事的承办和规模的提升。我市体育场馆和公共配套有一定的短板。如最大的新体中心万人体育场经25年的使用,存在建筑物本身安全性、安全通道设置和停车位数量等不足。“有影响力的本土俱乐部缺乏,有影响力的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数量不够”,王晋表示,我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群众参与度高的赛事基本没有。同时,在本土赛事组织方面,本土上市公司对成立俱乐部缺乏兴趣,政府对俱乐部成立缺乏扶持政策。

  【建议】政协委员王晋:我们原以为做好体育旅游,就要做大场馆,但去苏州调研后发现并非如此,苏州的奥体中心规划和设计都很领先,在有限面积中完善了功能和设施,足以应付各类重大赛事。无锡可以成立市体育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共同策划、参与体育赛事的赛前、赛中和赛后的赛事衍生活动,形成协作机制。同时,把分散在各地的点状功能区有效串联起来,排出计划、排定场地,形成网络体系。

  无锡应加快谋划建设自己的奥体中心。打造承办一批知名度高的参赛类体育旅游项目,如以马拉松为重点打造一批陆地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利用蠡湖建设蠡湖入湖码头,适时在蠡湖开展皮划艇、赛艇等水上项目;在鹅湖开展帆船项目等,积极争取,引进高规格品牌赛事。此外,本土俱乐部和运营机构的培育也应提上日程。

  (晚报记者 黄孝萍、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