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二泉月·书苑

阅读:我的2019

  | 程伟 文 |

  2019年我的阅读,主要着重点是五个方面:一是人物传记,主要是宗教领袖的传记,如《佛是你心中的一朵莲花:释迦牟尼佛传》《鸠摩罗什》等;二是经典著作《道德经》及相关图书;三是论述魏晋风度的相关图书,如《世说新语》《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等;四是论述民国学人的系列书,主要是汪兆骞的《民国清流》系列;五是与我个人业余爱好相关的书画理论类和旅行类书籍。去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因此赶时髦还阅读了三部获奖的长篇小说。

  2019年全年共阅读各类图书42册,比2018年少了9册。

  人物传记类

  《大家精要丛书——道安》。《道安》为东晋、前秦时高僧释道安的评传,由文学博士崔涛著。本书记述了释道安法师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也贯穿介绍了他对中国佛教的特殊贡献。

  徐兆寿《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株奇葩,不仅是佛学经典的翻译巨匠,更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臣。本书既是对鸠摩罗什一生的梳理,又是借此来反观今天的一部古典式精神领域的问答。本书有小说的品质、散文的气度,又有诗歌的抒情、宗教的哲思。

  乐文城《佛是你心中的一朵莲花:释迦牟尼佛传》。此书旨在摒除对佛陀的一些神话与传说,力求还原佛陀真面目。

  郑重《画未了,林风眠传》。林风眠(1900—1991),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一代艺术宗师。他的弟子有木心、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本书完整而客观地还原了林风眠的人生。在评价林风眠艺术成就时,比较徐悲鸿的艺术,作者的主观意识过强,有扬林贬徐之嫌,似有失公允。

  《道德经》及相关图书

  邹安华《郭店楚简道德经》(简明读本)。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本书汇集了出土竹简中道家学派的文字,作者认为,郭店楚简本《道德经》,“字语明了,上下文紧密相连,自成一体,理应是老子原作”。

  《戴建业精读老子》。《老子》原文不易读懂,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用现代语言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案例,用幽默风趣和散文化的方式,将书中原本难以理解的句子以及思想讲述出来。

  王蒙《老子的帮助》。作者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历史体验、思考历程,为《老子》作注解。老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帮助呢?在书中王蒙给出了答案。

  任继愈《老子绎读》。任继愈是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掌握的资料、版本全。书中还附录了对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释文。

  《世说新语》及相关书籍

  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一部记录达官贵人、文人逸士喜怒哀乐、吃喝玩乐、言行轶事的小说。在寻常的故事中,反映了以魏晋时期为主体的社会风尚、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等。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易中天力图写他心中的“魏晋史”,但更多的材料还是参阅《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等,并没有新的史料和自己独特的分析。

  北溟鱼《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这无疑是本好看的书。看完不禁惊呼:魏晋那段历史、那些人物原来这样妙趣横生。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中参考了大量的历史书目,同时又糅合得巧妙适当。

  唐翼明《魏晋清谈》。本书是作者1989—1990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的博士论文。魏晋清谈,是中国学术思想的“百花齐放”,对中国哲学、逻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强《魏晋风流》。此书以十讲之篇章——美容之风、服药之风、饮酒之风、任诞之风、隐逸之风、品鉴之风、清议之风、清淡之风、奢侈之风、艺术之风,对《世说新语》这部奇书所再现的魏晋时期的奇风异俗、奇人异事,进行了生动的现代解读。

  民国清流系列书

  汪兆骞的《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清流,过去常用来称负有时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本书系统地讲述了民国时期那些特立独行的文化大师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非常值得一读。

  汪兆骞的《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作者凭借翔实的史实与依据,写就了这部由大师集体演绎的1927年至1930年的文化断代史。

  汪兆骞《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作者沿袭前两卷的风格及历史阶段,讲述了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1年至1936年)再次成为文化主战场的北平呈现出的文化中兴景观。

  汪兆骞《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本书讲述了民国二十六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时期国统区、沦陷区、上海“孤岛”及解放区的文化景观。

  汪兆骞《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书中讲述了民国清流间的爱恨情仇。

  汪兆骞《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作为“民国清流集体传记”的前传,描写清流们独特的人生与风云激荡的时代。

  汪兆骞《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本书为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的收官之作,呈现了1946年至1948年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分化与转型。

  一个半月时间读完汪兆骞先生七卷巨作,清朗感、知识感、历史感是总体印象,作者力求用翔实的资料来描写这些民国的清流,让读者对现代中国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应该说作者做到了。

  书画理论类

  陈传席《北窗臆语》。陈传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家。作者文字直抒胸臆,读之让人痛快、过瘾,体现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

  张演钦、郝婧羽《先生归来——新文人画传》。全书以《世说新语》体写就,内容所录为自今往溯百年之艺坛中人事,记事、论画、述言,以半文半白之言,辅以大家画作,立体式展现中国文人画家的气质、风骨及艺术特点。

  何怀硕《大师的心灵》。全书以独特的眼光和标准,评选出百年来八位具有开创性的中国画坛大师: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

  陈履生的《灯下艺语》。全书几十篇文章,是作者关于艺术、艺术家及艺术品的文章结集。说自身学艺经历,谈师友的艺事、艺品,穿插了作者对中国绘画和艺术的介绍,有分析、有观点,由此阐发中国绘画在当代的表现,即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体现出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见地与水准。遗憾的是,这样一本谈艺之书,竟无一张插画。

  胡传海《书法清口》。作者知识渊博,文中各种典故、知识信手拈来,读后能接受大量的书坛信息与书学知识,再加上作品轻松幽默的语言,成就了这么一部可以让人流连的书。

  旅行类

  原老未《俺心中有一头骆驼》。“旅行的路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封面上这几个字吸引我去读这本书。原老未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写一本诚实的书,全书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更让人佩服的是原老未还是位女性,本书是她在亚非欧三大洲行走的记录

  龙传人、杨诗源《印度,不可思议》。作者亲身讲述在印度的旅行经历和感受,用文字和照片向读者呈现这个不可思议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杰克翔《尼泊尔,寻找爱与安宁》。作者在中断了一段恋情后,为疗心中之伤,节衣缩食8个月筹集资金后辞职去了尼泊尔,踏上了世界十大徒步线路之一——安娜普纳环线。在探访中感受历史的深沉、风景的迷人、宗教的神秘,从中体悟爱情、社会、人生。

  左妍《印度?印度!中国女子独行印度40天》。作者以一个单身女人的身份,在印度独自背包旅行40天,全书情节跌宕起伏,旅程惊心动魄。书中不仅记录了印度迷人的景色、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更透析出一位敢想、敢闯、敢爱、敢恨且善舞、能歌的“女汉子”形象。

  小说、散文及其它

  李洱《应物兄》。一部写了13年的小说,1000多页,近90万字;钦佩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诗性的语言及艺术想象,一部当代的《儒林外史》和《围城》。

  陈彦《主角》。75万字。《主角》是借秦腔这个千年历史文化遗存这个口子,来谈作者对中国这四十年发展变迁的心得;借艺术舞台看更辽阔的社会舞台。既传递一种文化声音,同时在其中也能看到经济社会、价值取向等的变迁。

  梁晓声《人世间》。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三卷本,115万字长篇小说《人世间》,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记录。也许作者写作时就立足于“史”,又害怕读者对小说情节不能理解,因此作品中夹杂了大量的议论、评说,为此削减了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余秋雨《泥步修行》。这是余秋雨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读来轻松、自在而又有豁然开朗之感。

  章剑华《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作者是从宜兴走出去的江苏省文联主席。该书以共和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武汉、南京、江阴等长江大桥的建设为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沧桑巨变。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 》。这是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以50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厚积薄发,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景展示,还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清晰地讲述了儒、释、道、艺、医等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观点、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

  唐德刚编纂《张学良口述历史》。全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半是少帅的访谈记录,后面辑录多篇作者论张学良及父张作霖的文章。原以为少帅的口述会比较有看点,但读下来感觉琐碎、重复,尽说些风花雪月之事,缺少看点。但少帅聪明又花心,坦诚也任性的形象还是显露分明。后部分几篇文章虽发表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都颇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