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雪影山房茶梅迟

  昆成/文 生平/摄

  在《名录》中编号176,树龄100岁,树高7.2米,胸径(地径)90厘米,冠幅6平方米,是市区古树名木中仅有的一株茶梅

  腊月将尽,春天还会远吗?站在鼋头渚公园鹿顶山南坡山腰上,此处有朝南四楹小屋称“雪影山房”。房西侧,一株百年茶梅在浓翠之中生发鲜花,虽不算繁密盈枝,但点点白花如雪点缀,馨香四布。

  周匝浓荫蔽

  纤纤着花迟

  这棵白茶梅,在《名录》中编号176,树龄100岁,树高7.2米,胸径(地径)90厘米,冠幅6平方米,是市区古树名木中仅有的一株茶梅。

  碍于周边乔木高耸、灌丛杂密,茶梅三季被浓荫遮蔽,在养分、阳光的争夺中生存得异常辛苦,花期总比它处的茶梅拖后一段时间。在高大乔木的合围下,它在房舍墙下退避,稍显清矍羸弱,甚至有些惹人怜惜。然而在冬天的逼迫下,它从来没有放弃。有记载称:“百年茶梅,姿态优美,花开如一片白雪,连茶梅边的一幢建筑也被命名为‘雪影山房’。”

  游人从鼋头渚充山大门入园,进充山隐秀景区,多是春季来赏寒樱、花菖蒲、草绣球,或是在聂耳亭品茗休憩,绝少有人知道雪影山房。其实此处林泉幽美,花木扶疏,别有洞天。您若来雪影山房,可从聂耳亭沿石径向北约200米登上半坡,或上挹秀桥沿山路向东平行百米左右,进一月洞,迎面便见此名木探身迎候。在山房下山脚原地震局旧址内有两株苦槠(《目录》编号153、154),树龄分别为680年和530年。

  态较山茶小

  古来名有自

  茶梅以叶形似茶、花香如梅而得名,自古是我国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它树型娇小、体态秀丽,易修剪造型,叶形雅致,花色艳丽,花期长,早花自11月初开放,可开至翌年3月,适宜庭院栽种,常作盆栽。据专家考证,早在唐代中期就有诗文记载(刘长卿《夏中崔中丞宅见海红摇落一花独开》),深秋庭院中红茶梅开放的情形。

  自宋代始,茶梅已普遍栽植。宋代陶弼《山茶》,“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海红。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所述的“海红”即指红茶梅。宋代刘仕亨《咏茶梅花》,“小院犹寒未暖时,海红花发暮迟迟,半深半浅东风里,好是徐熙带雪枝”,则描摹了白茶梅的风韵。明代画家陈道复《茶梅》,“花开春雪中,态较山茶小。老圃谓茶梅,命名亦端好”,写出茶梅的小巧玲珑。明代高濂《梅花令·茶梅》,不仅写了“淡粉”、“微红”的花色,还指出“花却是,与梅浑”。

  山茶科、山茶属小乔木,嫩枝有毛。叶革质,椭圆形,上面发亮,下面褐绿色,网脉不显著;边缘有细锯齿,叶柄稍被残毛。花大小不一,苞片及萼片被柔毛;花瓣阔倒卵形,雄蕊离生,子房被茸毛,蒴果球形,种子褐色,无毛。分布于日本,多栽培,中国有栽培品种。

  充山隐秀地 陈园遗旧迹

  1928年(一说1924年),本埠富商陈仲言在鹿顶山南麓购地70余亩,开筑石路,挖凿石池,建成农场,取名“若圃”,对外称“鹿顶山农场”。当年农场主要由陈氏次子寿龄管理,办得红红火火,而若圃更吸引人的是其宜人景色。雪影山房,时称雪影书屋,茶梅据信就是陈氏亲植。春花、夏荫、秋枫、冬雪,四季有景,满园风光,此地因此被称为“陈家花园”。

  陈家花园中有一栋二层阁楼,呈正方形,四面有窗,为歇山顶式建筑,原为陈氏幼子彭龄寓所。1934年,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到此拍摄影片《大路》的外景,编剧于伶、作曲聂耳等均来陈家花园暂住。聂耳就在这幢阁楼上写下了《开路先锋》《大路歌》两首举世闻名的歌曲。新中国建立后,为缅怀聂耳,将阁楼命名为“聂耳亭”,现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伶为宜兴籍著名剧作家,原名任禹成,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1961年于先生旧地重游,作《太湖陈园忆聂耳(调寄减字木兰花)》词一阕:“鼋头独立,旧地重来何悒悒。断续歌声,水天遥忆故人劫。 行行何去,湖畔尽多留情处。《先锋》《大路》,灼灼陈园春长驻。”1981年他又为聂耳亭题书匾额,延续了一段名园往事。

  陈氏花园,后渐芜废。新中国成立后,市园林部门辟为育苗基地。1976年开设充山苗圃,扩大至200多亩。1984年,按观赏植物园格局建设“充山隐秀”景区,面积160余亩。当年陈氏构园时,曾花巨资从国内外引种名木,俊立的龙松、合抱的鸡爪槭,终在历史陈迹中湮灭。而或许并无刻意种下的一株茶梅,却在寂寞的山麓克难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