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年假不享受,每天忍受着寒冷,来到火车站忙忙碌碌地做志愿者。自从今年春运大幕拉开,火车站来了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从位于昆明的工作单位回锡,邹吉没有休息就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不敢说精通天文地理,但只要是和火车站有关的问题,问她准能为您提供正确的指引。据了解,这是她第六年来无锡火车站帮忙。
从昆明“打飞的”来当志愿者
这两天,无锡火车站已经进入春运高峰,提着大包小包行李出行的旅客比平时多了许多。“这趟车在哪里检票?能帮我提下行李吗?电子客票不提供车票了吗?”来往的旅客们有各种问题要问。眼前这个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橙色马夹的姑娘就是邹吉,她穿梭在候车室各个角落,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她就会小跑步上前。
25岁的邹吉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这是她做春运志愿服务的第六个年头,因为在火车站的“出镜率”很高,车站的职工几乎都认识她,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吉吉”。邹吉最初到火车站帮助旅客是高考结束那年,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来车站当志愿者,那次体验打开了她的“公益大门”。邹吉在昆明上大学,每年寒暑假一到,她就立即投入另一份“工作”——到火车站参加志愿服务,这也成为她多年的“必修课”。
大学毕业后,邹吉留在昆明工作,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上班之后没有寒暑假,但她割舍不下坚持多年的志愿服务,于是就把全部年假攒到春节前,再向单位领导请几天假,争取加入春运最繁忙的节前15天。当领导知道她是为了做志愿者请假,不但欣然同意,还给予了肯定。今年春运还没开始,邹吉早早就订了一张1月9日从昆明飞上海的飞机票,连夜从上海虹桥坐高铁赶回无锡,为的是春运首日能准时上班。
帮助旅客是一门“技术活”
都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是什么动力让她坚持这么多年?邹吉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在火车站当志愿者的时候,无意看到《江南晚报》的一篇报道,有个小伙连续8年在火车站做志愿者,这让她十分敬仰。“我也喜欢公益,既然别人可以坚持8年,我为什么不可以?”从那时起,她就默默下决心,要以那位小哥哥为榜样,将自己喜欢的事进行到底。
扛行李箱、拎大包,送特殊旅客上车……在火车站帮助旅客是一件“体力活”。邹吉每天早晨8点半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期间不是在奔跑就是站着,一天忙下来腰酸腿疼是常态。她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是睡上一觉,补充体力,然后再美美地吃一顿晚饭。在很多人看来,车站志愿服务工作只是简单的指路、倒水、搬行李,邹吉曾经也这么认为,直到亲身参与后才知道,这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一门“技术活”。
“车站每天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尤其是繁忙的春运,常常遇到棘手问题。”邹吉说,前几天服务台接到求助,有位女旅客在站台昏倒,她狂奔至候车室喊上医生一同赶往现场,只见女乘客四肢发麻,呼吸困难。根据医生诊断,这名旅客突发癔症,学过心理学的她知道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邹吉立即拨打120,随后协助医生给旅客吸氧,帮她按摩身体、平复情绪、调整呼吸,在临危不乱中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流程。
要连续10年服务春运
像邹吉这个年龄段的人,节假日大多喜欢上网、打游戏,为何一个小姑娘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在陌生的旅客身上?“我还真说不出个道理来,就是开心”,邹吉思索了一会儿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到快乐。好比今年春运期间,有个旅客在南广场扶梯上不慎摔倒,她收到消息后携带急救箱赶至现场,帮旅客止血、包扎伤口,再把她送上列车。“当时旅客特别感动,连声说谢谢,看到她脸上的微笑就会感到满足。”邹吉说,现在是春运返乡高峰,能让旅客赶上车,回家见到他们想要见的人,是她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邹吉说,最明显的就是学习了很多铁路知识,比如列车向北行驶为“上行”,上行列车编为双数;向南行驶为“下行”,下行列车编为单数。“刷脸”进站技术、电子客票十二问,甚至检票闸机故障她都十分精通。她说,在日常志愿服务中多换角度替旅客想一想,看到旅客进站多问一问,遇到旅客有困难多帮一帮,自己的沟通技巧、处事能力也大大提升。新的一年,邹吉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要连续10年做“春运志愿者”!
(晚报记者 蔡佳/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