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无锡

浪费公共资源 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印象中,病情危重的病人才会叫救护车,然而,现实中却有人仅仅是轻微擦伤、发烧等小毛小病就拨打120,直把救护车当成了“出租车”。(本报1月21日A9报道)

  120是人们临危之际的救命稻草,急救医生也是和死神赛跑的勇士,急救资源理应用于最急需的群体。然而,现实却是,急救资源被非急救需求占用,真正有需求的却要面临“急”不起来的窘境。

  这种现象不仅在无锡有。曾有报道说,某地救护车到现场后进行医学处置(医疗救治)的不足30%,而在这30%的医疗救治率中,危重病人不到一半,这意味着急救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这种浪费,可能导致真正需要急救的人得不到及时救治,严重时,也许意味着一个本可挽回的生命因此离去。

  急救资源目前来说还是一项稀缺的公共资源。对于公共资源,有人觉得天生每个人有权使用,甚至是不用白不用,种种滥用和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由此产生。与120的境遇类似,110接到不属自身受理范围的求助甚至报假警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有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公共资源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但在使用时,有些底线必须遵守。资源有限,应当被用在需要它的地方。

  今天你肆意滥用资源,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明天当你需要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没有资源可用。每个人多为他人、为社会考虑一点,一些滥用公共资源的行为就不会发生。

  回到急救这个话题,有关方面应当多做一些民众急救知识的科普,让人们能够辨别是否需要请求急救,减少不必要的求助,避免急救资源被浪费。这种科普,也可以增强人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无锡,运用心肺复苏术及时挽救生命的消息屡见报道,可见急救知识科普的作用。

  (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