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融合山水 独具一格

无锡的老洋房都还好吗?

  万寿里将被拆迁的洋房

  变成饭店的缪公馆

  最近,《安家》这部热播剧,老洋房的故事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每一栋名人名宅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从房屋建造到房屋主人的前后更替,往往与社会变化和发展同步,是既有建筑美感,又有人文历史的物质载体。

  那无锡的老洋房都有怎样特别的故事,它们具有怎样的历史印记?它们当下又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请随着记者的脚步一探究竟。

  印记

  老洋房风格独特

  讲究“中西合璧”

  “无锡的老洋房与上海、南京的建筑风格很不同,无锡的老洋房并不是纯西式风格,更多呈现中西合璧的样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朱蓉告诉记者,无锡洋房的主人多为民族资本家、近代官僚、本地乡绅,他们出身于传统封建家族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造就了无锡洋房的独特风格。巴洛克风格的杨藕芳祠是惠山古镇上最具特色的建筑。惠山古镇景区的工作人员袁靓告诉记者,小洋楼从总体到细节,用清水砖墙精细建造而成,享堂中使用2根巴洛克风格的圆柱,但是在东西两侧的山墙处,却采用了无锡最古老的“观音兜”封火山墙。将其包装成了最具无锡传统风格样式,与整体的古祠堂群风貌保持一致。“这就可以看出,主人既没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主张新政、洋务,锐意改革。” 袁靓说。

  “洋房的主人们都是当时的新兴阶级,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及生活方式。”朱蓉说,房主们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广泛,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除了舒适便捷的现代化起居,还要有交际宴会宾客的场所。除此外,在老洋房的建筑功能上也能看出端倪,例如梅园的植物玻璃温室、高尔夫球场;薛家花园中的弹子房,蠡园中的露天舞池等,在一些老洋房周围还有发电机、沼气池、取暖设备等近代设施,“这些功能在当时都是十分具有开拓性的,这也是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家们敢为人先性格的体现。”朱蓉说。

  在中山路的缪公馆记者看到,红砖小楼外墙镶嵌着彩色玻璃。而类似的新材料新工艺,在老洋房中能找到不少。如杨藕芳祠、梅园的乐农别墅、云薖园的裘学楼等,随着钢筋混凝土、彩色玻璃、铁艺灯等新材料的引入,外廊式阳台、拱形门窗、古典柱式、室内西式天花吊顶等建筑构件也是被普遍使用。“这些洋房的集中建造期是在1912-1936年,这一阶段是无锡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社会文化领域活跃时期。”专家表示,西方新技术和新风格,在这一时期所建成的洋房中都有体现并保留下来,观察每一栋老洋房都能打开封存的历史记忆。

  融合

  自然山水伴随

  格外“和谐统一”

  除了在街巷里弄中的洋房,无锡的老洋房多与山水自然相融合。在鼋头渚的洋房万芳楼的阳台处,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天一色的场景,水鸟飞过,远远几条帆船随性停靠岸边,入眼皆是鱼米之乡的闲适悠然。专家告诉记者,作为江南水网中心,无锡濒于太湖北半圈,从东南部的乌云、石塘、大浮到中部的宝界、充山、鹿顶、南犊山以及西部的鸡笼、莲花、青龙等山,南北山峦结合大箕山、北犊山,共拥太湖,形成了袋状水湾,极北处沟通蠡湖,接壤城市近郊。这些绝佳的自然山水资源、重叠收放有致的景观,令无锡的“老洋房”与山水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统一。

  近代交通逐渐发达,所以很多工商实业家在选址造楼时,逐渐向市郊发展。经过不断扩建改建,自然景观与人造园林相映成趣,洋房与周围的湖光、山色、园林、植物融为一体。“现在鼋头渚的一些山路,都是当时老洋房主人为造房而开辟的。”鼋头渚工作人员薛银峰告诉记者,王昆仑所建万芳楼与主楼七十二峰馆有地理上的自然落差,而这个二层小楼本身的第一层则在山石间,类似现在较为流行的“深坑别墅”建造方式。“在我们看来这是园主们尊重自然的表达,他们在造楼时因地制宜、顺应地形,结合了原有景观特征。”

  朱蓉直言:“实业家们一方面崇尚西方理念,但骨子里也欣羡文人雅士的幽洁僻静,将西式洋楼融入了自然山水中,别具一格。” 鼋头渚内戊辰亭就是当时名流固定聚会的场所,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亭子已经被翻建成三层琉璃顶的楼阁并改造为茶室,但周围的美景一如往昔,生机盎然。

  转型

  文化传承展示

  空间“功能多样”

  而今,不少景区内的小洋楼多为茶室或是展览展示中心,惠山古镇的杨藕芳祠主要展陈了杨氏家族的故事,无锡最早民族工业企业的产品商标等,成为传承传递民族工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此之外,很多小洋楼转型为文化空间。大隐隐于市的云薖园,被无锡人俗称为“小白楼”。主人是杨味云,其伯父杨宗濂、杨宗瀚曾担任李鸿章等人的幕僚,并于1895年创建了无锡第一家民营近代工厂——无锡业勤机器纺织公司。近年来,这一洋房已经成为热门的文化场所,画展、摄影展、讲座、文化分享会,每次活动都是一座难求。现在走进云薖园,还能依稀可见它当年的样貌。作为一名曾经横跨政、商、文化三界的名士,杨味云将盛年时期下南洋出访各国的所见、所识运用到造园的手法和艺术上,形成了这一处独特的中西合璧私家小园。

  遗憾

  保护力度不够

  记忆“即将消失”

  老洋房就像一个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虽然时间流逝,但它的一砖一瓦,都在述说着过去的一段段往事。但有的老洋房却不可避免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被拆迁或被遗忘。

  在解放东路附近的万寿里我们发现了一栋即将拆迁的老洋房。槐古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陈家洋房,建造于1918年。虽然岁月的痕迹已使这幢老洋房尽显沧桑,墙砖裸露,线网凌乱,透着破败的气息。但仔细端详,通过罗马石柱、拱形窗户、彩色玻璃、砖刻浮雕等细节,依然能发现它的精致与独特。据了解,房子的主人叫陈大明,他所开办的陈义茂木行在当时的无锡可谓人尽皆知。

  记者获悉,这栋洋房因低洼地区改造,早已被被列入拆除名单中。“房子共5间门面,前厅2间,后厅3间,两层一阁。”住在旁边的邻居告诉记者,以前院内有两棵很大的桂花树,到了桂花开的季节,香气扑鼻。如今,这一洋房的正门和窗户已经被水泥封住,人已经无法进入,周围的墙体也已经标注上大大的拆字标签。

  位于南门头的缪公馆,是由民国时期无锡著名的建筑师江应麟设计建造的。其主人便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第一个被处决的汉奸缪斌。无锡老一辈的人,对此事都很熟悉。然而,这栋充满故事的小楼,已经成了无人留意的饭馆。记者来到现场,拱形铸铁镂花大门仍然还在,小楼楼高两层、红墙红顶、飞檐翘角的主楼被满墙壁的空调外机遮挡住了风采。沿着红墙走入正门,“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便在眼前,而房顶四角上翘的烟囱口,蝙蝠、寿字纹样的浮雕腰线,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当年设计者的用心。当记者想要继续往里走时,却被保安以这是“企业单位”不能入内为由拦住了去路。

  老洋房无疑能成为我们窥见历史、了解当时人文经济样貌的窗口。却不知,还有多少记忆正在一点点消逝?(韩玲 马晟/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