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驰援武汉中华慈善基金会疫情物资转运仓库的蓝天救援队队员赵鹏,在武汉待了整整一个月后,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来。无锡北高速收费站附近,无锡蓝天救援队队员们面戴口罩,在路边整齐列队等候着。当看到从高速路上下来的队友时,他们齐声喊出:“大鹏辛苦了,欢迎回家!”
出发当天“火线”入队
赵鹏今年43岁,是个地道的北京爷们,6年前来到无锡创业,从此成了新无锡人。赵鹏还是个摩托车爱好者,他在5年前加入了无锡哈雷俱乐部。就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认识了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周立新,开始了与蓝天救援队的缘分。去年,赵鹏的事业步入了稳定期,他也有了充足的时间,终于在去年12月如愿成了一名预备队员,并且经过了一系列的救援技能培训。
没想到刚学到的技能很快就派上了用场。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蓝天救援队承接了滨湖区老旧社区、机关等场所的消杀任务,赵鹏义不容辞地向队里申请参加。从1月下旬一直到2月初,赵鹏和队友们每天要背着三四十斤重的设备帮七八个社区做消杀工作。
听闻有去援助武汉运送物资的任务,赵鹏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了名,“我觉得这件事情很神圣。我是一个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国家有难的时候理应冲在第一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但是,当赵鹏把所有行李都打包完准备“出征”的时候,第二天得到的消息出于安全考虑不予安排,2月5日那次他没能去成。“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准备出发。”没过几天,赵鹏和队友接到了运送17辆负压救护车驰援武汉任务,而赵鹏也是唯一一个要留在武汉协助当地蓝天救援队工作的队员。
2月15日,在集结完毕准备出发前,发生了一件让赵鹏意想不到的事情,周立新队长当场为他举行了“火线”入队仪式。“我志愿加入蓝天救援队……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的挽救生命。”当誓词宣读完毕,队友们送上加油和祝福时,赵鹏内心的干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干十多个小时是常态
冒雨出征,时间紧迫,一路疾驰。除了停下加油,几乎是十多个小时马不停蹄地行驶。当车队进入湖北省时,突然开始下起了大雨,没过多久就变成了雪,并且越下越大,很快积雪就达5厘米厚了,路况很是艰险。“还好我们都是老司机,顺利开到武汉进行了交接。”赵鹏说。
在武汉,赵鹏每天大批量地给各大医院、机构等运送医疗器械、生活补给等物资。“物资仓库距离市区至少有40公里,每天至少要往返5趟,最多的时候一天运了11趟。”据赵鹏介绍,仓库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在最高峰时队员可达200多人,“这里的工作强度相当大,每天都是连轴转,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甚至更久。”
除了工作量大之外,基地的生活条件也很差。刚开始赵鹏只能睡车里或打地铺。“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天晚上下着雪,我被冻醒三次。我只带了一个睡袋,没有被子,就铺了层硬纸板,冻得手脚都发木了。第二天战友帮我领了一条被子,才睡了个安稳觉。”
此外,队员们在基地伙食也很简单。“刚开始至少有十天,每天都吃方便面和盒饭,后来看到速食就想吐了。”但是,赵鹏和队友们凭着这样一个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人,这些医护人员和武汉百姓的物资都要靠我们来供给,想到这些就没有那么多怨言了。”
这是一段最珍贵的回忆
这是一群“钢铁”战士:没有床,就坐在椅子上靠一夜;没有热水,坚持半个月不洗澡;没有电,烧不了开水,就在寒风中喝几口矿泉水……在与疫情、时间赛跑中,有人受伤,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却无怨无悔,擦干泪水继续干。1月25日以来,有3000多万件援助湖北的防疫物资,从这里紧急运往医院、单位、社区,这群“小蓝人们”用双手和汗水筑起了一条物资中转的“生命通道”,撑起了一个护佑生命的“摇篮”。
3月14日,赵鹏接到最后一批放行的通知,当天晚上连夜撤离。“离开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复杂,舍不得武汉和那些一起奋斗过的战友们。”赵鹏说,回忆起来满是泪水,不是怕更不是累,而是装载着满满的情谊。“这次去武汉,是我人生选择中最正确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一辈子引以为荣和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晚报记者 潘凡/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