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看无锡

大量收购闲置手机卡 开工作室制售“黑卡”牟利

多名嫌疑人被起诉

  手机卡早已要求实名制办理,但不法分子依然能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开通电话卡进行售卖,这类“黑卡”往往会落入诈骗人员、恶意营销人员手中。近日,滨湖区检察院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韩某、董某、丁某、梁某等制售“黑卡”人员提起公诉。

  闲置手机卡“变废为宝”

  夏某(另案处理)经营通信营业厅,熟悉手机卡办理等业务。营业厅每月有办卡量的业绩指标,业务员会以摆摊送小礼品的形式吸引人们办卡。不少人其实有固定手机号,也不需要换卡,办完卡后拿着礼品离开,把手机卡留了下来。另一方面,有些劳务公司为企业大批量招募工人时,也会与营业厅合作,统一帮工人办理电话卡,其中多余的手机卡会寄回营业厅。看着许多手机卡堆在角落积灰,夏某动起了歪脑筋。

  起初,夏某用这些卡帮某些购物平台注册账号冲量,获得了一些收益。通过朋友,夏某得知境外有手机店大量收购这样的手机卡。想到能让这些手机卡“变废为宝”,夏某特意出去考察了一番,决定大批量制作卡主信息和使用人不符的手机“黑卡”。为此他成立了一间工作室,专做开卡、写卡、售卡业务。去年2月起,夏某陆续招募到韩某、董某等员工,工作室渐成规模。

  利用权限大肆办理“黑卡”

  在工作室里,夏某凭借自己营业厅负责人的身份,与运营商签订协议支付押金,获得办卡权限。韩某协助夏某管理工作室,董某等人外出跑业务,另一部分员工则在工作室负责写卡、激活,并处理一些后续事项。每个员工各有分工,形成了一条制作手机“黑卡”的流水线。

  刚开始工作室日开卡量为几十张到百余张,员工尚可应付。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工作室竟忙不过来了。这时,苏州一家通信营业厅的老板丁某经介绍认识了夏某,表达了合作意向,两人约定由夏某提供具体要开卡的号码、开卡工号密码,丁某负责收集信息开卡。

  于是,丁某安排手下员工出去摆摊办卡,还与劳务中介合作,采集一些即将入职的工人身份信息。遇到有人提出疑问,便用“冲业绩下月就注销”等说辞来搪塞对方。信息录入后,夏某的工作室会确认有效信息数量,后续与丁某结账。丁某一边利用自己的营业厅收集信息,一边又作为“中间商”联系了梁某。梁某通过网络上的一些广告留言寻找人员进行地推活动,吸引居民实名办理手机卡,韩某等人再以此偷偷办理“黑卡”。

  境外销卡涉诈骗终落法网

  为拓展业务,夏某还将董某派到境外,专门负责与当地手机店对接。董某也可自行开拓市场,按每张卡0.5-1元结算提成。除售卡外,董某还负责手机卡售后对接工作。若客户需要开通或者关闭某些手机功能,董某会反馈到聊天群,工作室员工根据需求操作。

  经审查,不到半年,该团伙非法采集全国各地人员信息7万余条,制作手机“黑卡”4万余张。“黑卡”多用于不法途径,其中某张卡就涉及一起巨额电信诈骗案,办案人员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最终将这个“黑作坊”一网打尽。

  嫌疑人收集身份信息的方式,反映出一些人为蝇头小利轻易办理自己不需要的手机卡,且对手机卡处理比较马虎,没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为此检察官提醒,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使用会对公民财产安全造成严重隐患,还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请市民不要随意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

  (晚报记者 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