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其兴是国家级二胡制作大师、江苏省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多年来,他坚持真心做人、包容待事、踏实制琴,在他的带领下古月琴坊成为了不少二胡演奏家选琴必到之处。如今,他的两位女婿也已成为二胡制作大师,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为远近乡里所称道,万其兴家庭也成为了新时代创新发展、创业致富的典型与代表。
从当学徒到自主创业 他制作的二胡畅销各地
步入古月琴坊的大门,悠扬的二胡声从琴室内飘扬出来,这是万其兴的准孙女婿孙际云正在调试琴室内的二胡。在一旁的二胡陈列室内,记者见到了已经耄耋之年的万其兴,他拿起门口木桌上展示的二胡一个一个仔细看着,给记者介绍哪一款是之前没有才刚新出的,哪一款又是传统的。
“15岁的时候,刚小学毕业我就去了苏州学习手艺,那时候条件不好,当学徒的目的也很简单,为了养家糊口。”看完二胡,万其兴坐到了椅子上开始讲述起自己与二胡结缘的故事。1962年左右,由于乐器厂生意不好,他回到了无锡,但因为对农活不精通,所以生活很是困难了一段时间,直到1965年进入梅村乐器厂工作,才得以改善。重拾二胡制作的技艺后,他还开始带学徒,教授二胡的制作。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百姓日常生活中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1992年,万其兴开始自主创业,找了一个小车间生产二胡。“从那时候起,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从一开始一个人自己做,到招亲戚、招工人,最后招了四五十个人。”回忆着创业过程,万其兴的眼神里仿佛有光。就这样,万其兴凭借几十年的二胡制作手艺,逐渐在梅村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来找他做二胡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我还去参加了全国二胡在北京的比赛,各地的二胡制作大师将自己的产品同台竞技,我制作的二胡获得了比赛的金奖。后来又参加了国际上的二胡比赛,得了两个金奖、三个银奖。”万其兴表示,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购买二胡,日子也越过越好。如今,有着六十多年制琴生涯的他,早已成为梅村二胡制作技艺的灵魂人物。古月琴坊的产品也畅销全国各地,在新加坡、日本等海外乐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
做琴先要做好人,传承与时俱进
从1992年起步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间,古月琴坊从一个个体户发展到有数千平方自有厂房,以中高档二胡为主的乐器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制琴技艺精益求精。万其兴的两个女婿也在追随岳父的多年工作经历中得到严格训练和精心指点,逐渐成长为新一代二胡制作大师。
“知道岳父从事二胡制作之后,我经常会在下班后待在他旁边,陪他,给他打点下手。岳父这个人比较喜欢动脑筋,非常聪明,我在一旁看了以后也受到很多启发。”万其兴的二女婿卜广军介绍,后来随着琴坊生意越来越好,人手紧缺,自己和姐夫都站了出来,开始参与二胡的制作。卜广军从1997年从事制作二胡到现在,也已经有23年了。
“‘做琴先要做好人,人做好了,琴肯定会做好的。’”大女婿黄建洪告诉记者,岳父教他们做琴时说的这句话让他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如今,万其兴的大女婿黄建洪是梅村二胡行业协会的会长,二女婿卜广军则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注于二胡制作以及生态绿色二胡的推广。在2019年中国名师专业二胡品鉴会上,黄建洪和卜广军的二胡同时获得金奖,双双被评为中国二胡制作名师。除此以外,几十年来,万其兴还教授了很多徒弟,正经拜过师的就有二十多位,教授徒弟时,他一直倾囊相授,以期让更多的人学会二胡的制作,并为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会有压力,但更多的是信心。”万其兴的准孙女婿孙际云在二胡制作技艺的传承上有了更多与时俱进的想法,开始把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元素,比如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直播、网店等加入到传承中来。
用真心与人相处,赢得幸福生活
在万其兴家庭传承的不仅仅是制琴手艺,更是一家人和睦相处、敬老重孝的传统美德。为了照顾老人,两位女婿和万其兴把房子买在了同一个小区。大女婿黄建洪形容家人间相隔比“一碗汤”的距离还要近,因为只需一两分钟,他笑称为“起个油锅”的距离。隔三岔五一大家子就会聚在一起做做饭,聊聊家常。
“这样如果老人有什么想吃的,我们可以直接烧好了端过去。互相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我们也能在一两分钟之内赶到,有个照应。”黄建洪笑着说道。
从多年前的为生计外出学艺,到改革开放制琴享誉全国,万其兴感叹道,他们一家是新中国不断富强的见证者和受益人,得益于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富足,人们对于文化产业需求的不断扩大,二胡让他们一家人过上了完全小康的生活。
“我认为为人处世,第一是要做好人,第二是要做好产品,做好了人,诚信、真心,就能做好产品。”万其兴表示,无论是对子女、对亲人,还是对朋友、对顾客,他一直都是用真心来相处的,所以他如今家庭和睦幸福,与徒弟们都有很好的联系,与顾客们也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他笑着说道。
(晚报记者 张颖/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