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和抗美援朝70周年,7月8日下午,金匮街道五星家园第一社区开展“红色故事忆党史 涵养初心铸党魂”主题党日活动,97岁的老党员孟庆校讲述他在部队风起云涌的革命经历,并通过他珍藏的勋章、照片、荣誉证书和老物件等,让居民们深受启迪。
出生入死,保战马抢伤员
孟庆校出生于1924年,山东枣庄人。“我家是贫苦农民,父亲和叔叔都在地主家做长短工”,孟庆校回忆,当兵前,他也在地主那里当临时短工,锄地、收庄稼,什么都干。他力气小,常常别人干到了地头,他还在半地干活,耽误了时间,还吃不上饭。那时,山东一带铁道游击队经常出没,听到他们讲“穷人也可以翻身当主人”,他就和十多个同乡投奔铁道游击队。他先后参加了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战役等,并参与了解放杭州、舟山群岛和上海。
孟庆校的左上臂特别细,那是淮海战役抢救伤员时被炸弹弹片炸伤的。孟庆校回忆,有一天,天上来了3架飞机。按照经验,飞机一般不会轰炸炸过的地方,他就匍匐在上一次轰炸地的边缘,结果飞起的弹片伤到了手臂。抢救工作并不比一线战士轻松,孟庆校说,他们来来回回抢救了4000多名伤员,出入战场无数次,风险相当高。这次受伤,他也立下了战功。
而在渡江战役中,他带着三匹战马去江阴,马背驮着部队的金条和银条,这是部队用来补给和购买物资的。马匹看到波涛滚滚的江水,受了惊,差点翻船,孟庆校说,他们这条船有半个班的战士,还有两个船老大,就是为了保护这些财产。如果翻船,人财两空,会给部队带来极大的损失。好在经过安抚,马匹最终安静下来。而快接近江岸时,船只又出现了搁浅,上岸时马蹄陷到泥里,战士们把金银背到身上,减轻马背的重量,再一步一步帮马蹄从泥里拉出来。他们因这一耽搁,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就沿着江阴到无锡的路上进行了休整,然后再往杭州。这次渡江,一路上炮声隆隆,孟庆校的听力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南北来回,保障物资供应
孟庆校还在后勤部工作过一段时间。他表示,1950年,他准备与部队一起参加抗美援朝。坐上火车后,接令在沈阳下车回上海筹备抗美援朝的物资供应。“部队10月份出发去朝鲜,天气不对,没有厚件衣服”,孟庆校说,接到命令,他立马掉头南下采购药品、食物、衣料、装备等。
从1950年到1951的整个冬天,孟庆校就是乘着火车南北两地采购和运送物资。其中有一部分时间,他需要跨过鸭绿江,直接把物资送到朝鲜。“虽然没能直接去战场打仗,但很高兴能为前方将士做好后勤工作”,孟庆校还能回忆起当年边境上人来人往的景象。然而,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他个人防护没做到位。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冻伤,差点没命。等他醒来时,发现已被送到了宜兴丁山的抗美援朝伤病员休养医院。伤势恢复后,他又回到山东做后勤工作。
1954年,他转业来到无锡。“一辈子跟着党走”,孟庆校说,战争给他带来了伤痛,也寻找到了光明,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在他家的相册里,珍藏着一些他抢救下来的战士赠给他的照片,成了彼此间的牵挂。退休后的岁月,经常有人邀请他去讲讲当年的经历。他还每年会去山东看看,和老战友们聚一聚。从部队、社区到学校,他很乐意分享那一段难忘的岁月,希望后来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艰苦朴素,至今仍骑车逛街
在五星家园,好多居民都会看到年过九旬的孟庆校,腰板挺得笔直,骑着自行车到超市去转悠。儿子和儿媳都很担心他,把自行车藏起来,他就不开心。有时,他还要外出好几个小时,家人经常要催他回家。老人喜欢吃杂粮粥,青菜、茭白、茄子也常吃,肉食偏爱红烧肉和肉酿面筋。与一般老年人早起早睡不同,他晚上经常要11点睡觉,早上睡到9点前后,不过下午5点会小睡一会儿。
儿媳曹林红说,老人吃饭特别慢,经常一餐早饭要吃上1个多小时,边吃边看电视和报纸。他胃不太好,但总说细嚼慢咽有利健康。有段时间,他还会自己熬点枸杞、黄芪等的养生中药。他平时烟酒不碰,但生活很有规律。
除了耳朵不好,他眼睛还挺好,每天读书看报都没问题。曹林红介绍,老人习惯于当年的部队生活,如今还非常节俭,一件衣服补了又补,袜子也是如此,穿针引线,至今也是自己动手。孟庆校的老伴前些年已去世,两人是老乡,感情非常好。当年他出去当兵,妻子在家差点被人拉出去活埋,吃了不少苦,两人在一起不离不弃。
他常对儿子们说起战争时期血流成河的残酷,对几个儿子要求也很严格,很注重家风建设。“父亲影响着我们,生活上从不大手大脚花钱”,儿子孟立说,他们也谨遵父亲教诲,做事勤勤恳恳,自立自强。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