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萱 文 |
端午节末,结束假期,从乡下回到城里,与以往每次过节一样,忙着整理带回的一包包“战利品”,是进门必做的第一件事。
粽子、馄饨、各种农家菜和瓜果……除了吃的还是吃的,分拣存放时我会由衷对先生说上一句,有妈真好。
妈——婆婆,今年82岁了,一人独居在乡下老宅。
第一次从先生嘴里得知婆婆出生于1938年时,大脑立刻链接到抗战时期、解放前,莫名的传奇与沧桑感让我一下子对婆婆敬重三分。
13年前,公公抛下婆婆先走了。
公公在世时,婆婆是享尽福的,什么也不需要操心,里里外外都有公公挡风遮雨。
开矿、做生意,公公不仅会挣钱,还会做各种好吃的,油条、麻块、豆腐花全拿手。婆婆成为躺着笑的福婆,被老公捧在手心养着,只需要偶尔发发脾气。
公公一走,婆婆的依靠没了,甜日子似乎到头。
初时,婆婆经常想念老伴,以泪洗面,不痛快时还要对着墙上公公照片怨上两句:你倒好,自己一走了之,扔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
婆婆有三个子女,或远地工作或各忙生计,现在剩下她一人,大部分的时光自然要独自度过,难免有时孤单寂寞。
孤单寂寞是苦,苦尽就甘来。
时间推着婆婆往前走,慢慢习惯了一个人,慢慢学会了打水烧饭做菜搞卫生等家务,而且菜的味道越做越好。她还在门前空地辟出一块菜园,种上时令蔬菜,吃也吃不完。
婆婆独立了,脸上挂笑了,随着孩子们回家次数的增多、家庭环境的改善,婆婆又对着墙上公公照片说:老头子啊,现在日子这么好,你没享到的福,都给我享了。
后来,婆婆有了到镇上老年食堂吃饭的待遇,每周除了周末两天,其余时间可以吃大锅饭,2元钱吃得很不错,且食堂就在家门口,花钱少还距离近。婆婆跟中了彩票似的,幸福指数噌噌往上升。
幸福的婆婆空暇时间太多,反而有些闷了。
孩子们回家成了婆婆的最大期待。周末和节日,会提前电话询问回不回,若得到肯定答复,就开始琢磨准备好吃的,饺子、馄饨等变着花样做,孩子们回家享了口福,临走还带着大包小包。
婆婆尽管忙碌时的动作在日渐减慢,也越来越看出累的痕迹,但在和我们每次告别时,婆婆总是重复着一句:下次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前先日子,婆婆说最近胖了,有些衣服不能穿。听后,这个端午节我们便带她上街买衣服。
在店里, 婆婆试穿了老板娘推荐的套头汗衫,问价格,老板娘说180元。我说买吧,婆婆轻声嘀咕句这么贵,接着对老板娘提高了嗓音:我喜欢有纽扣的。
婆婆挑了件有纽扣的阿婆衫,70余元,穿着舒服就拿下了。
又去了鞋店,选了一双平底皮凉鞋,很好看,要价180元。婆婆一听,把鞋轻轻往我手里推,说:不跟脚,不跟脚。我知道她是嫌价格贵了,不得不跟着出门去下家。最后在另一家店里买了双舒适的塑料凉鞋。
我问婆婆,以前给买的几百元的丝绸裤子怎不见穿?唉呀,那裤子没穿几回放着蛀了洞,好的东西放不住,以后不要浪费钱,可惜了。婆婆说开了。
这次买衣服婆婆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似乎80多岁的老人对钱有着特别的珍惜,在她的眼里,多余就是浪费,合适就是最好。
婆婆身体特别硬朗,除了耳朵有点背外,年龄越长反而小毛小病少了,饭香觉香。有人问她怎么养的生?她说养什么生啊,多动心宽就是最好的养生。
对于婆婆耳朵背的事情,至今我也不知道真假。因为她时而听见时而听不见,想听的能听见不想听的听不见。我笑称是诈聋。
婆婆也有业余爱好,念经拜佛。
每日早起后必做的功课是上香礼佛,初一、十五全天素斋。
婆婆斗大字不识几个,经文只能背上几段。可她似乎不在乎这些形式,内心的一念清净是最重要的。
所有种种事情填满了婆婆的日子,构成了她生活的图景。
粗茶淡饭,节俭有礼,心归自然,不为谋生不为发展,婆婆走的是简单路线。
想想也是,生活简单了,幸福不就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