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对标找差,补足短板——

让文化场馆点亮城市,照亮美好生活

  2018年11月,胡埭镇图书馆建成开放。

  让公众体验书院生活,感受无锡厚重的文化底蕴。

  无锡博物院文创生活馆近日试运营。

  如果想了解一个地方,推荐你去当地的农贸市场和博物馆。承载历史、延续文脉的文化场馆是我们了解一地的“金钥匙”。7月15日至8月15日是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锡城文化场馆的建设情况如何?有无短板?该如何提升才能更好地点亮城市,照亮我们的美好生活?

  有成绩

  “15分钟文化场馆覆盖圈”已建成

  胡埭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敏一年中最忙的暑期又要到了,各种文体活动都要安排起来。一年多前,镇文体服务中心从振胡路18号搬到了民盛路2号。这座小镇上曾经的“大书房”变成了一个拥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舞蹈室等多个活动室的“多功能乐园”,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文化兴镇”理念的引导下,胡埭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就拿我们的镇图书馆来说,面积从百余平方米到2000多平方米,馆藏图书从1万余册到3万余册,持证读者从一千多人到两千多人,早就能与区图书馆通借通还了”,张敏一脸自豪。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十三五”期间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无锡已提前1年完成。以图书馆建设为例,目前锡城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已实现全覆盖。无锡还在积极探索图书馆分馆的小型化、特色化、生活化,把图书馆开进了医院、地铁站、旅游景区、商业综合体。让图书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无锡的目标。据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市已建成由8个总馆、82个镇(街道)馆、1081个村(社区)馆、25个特色馆组成的“通借通还”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无锡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性体现在哪里?居民出了家门,多久能到图书馆、文化馆、剧场?能否享受到均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些都是衡量标准。目前,无锡市级层面的文化场馆包括无锡博物院、市图书馆、市文化馆、无锡美术馆、无锡大剧院、名人故居、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钱锺书故居、文物交流中心10家。每个区都有图书馆和文化馆,每个街道都有文化站,每个社区都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无锡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张曙峰表示,目前全市已建成“15分钟文化场馆覆盖圈”,全市各级文化场馆的总量在250家左右,去年举办各类活动近3000场,线上线下服务群众300万人次。

  有短板

  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软件均待提升

  无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南京、苏州等文化强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张曙峰没回避无锡文化场馆建设上存在的短板。他认为,无锡公共文化重大设施的建设与城市能级不匹配,“欠账太多”。自2012年无锡大剧院建成以后,无锡市级层面已8年没新建文化场馆,这与万亿GDP城市的能级不匹配。比如位于西水墩的市文化馆,建于2000年,建筑面积仅3003平方米,与国家一级馆的创建标准8000平方米相距甚远,而南京、泰州、苏州、常州文化馆的建筑面积都超过了1万平方米。

  一年到头,靠几场老戏翻来覆去地在一个地方演,观众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即便有了硬件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产品体系的完善等软件的提升也不可或缺,需要文化场馆研究新的文化生活、新的文旅消费模式。张曙峰将其总结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与群众需求的不匹配”。受疫情影响,今年无锡文化场馆纷纷注册了抖音号、学会了用微视,很多活动都放在了线上举行,云逛展、云讲座、云演出等模式受到网民欢迎。“这也是倒逼我们转型,线上云剧院的普及面更广了”,无锡大剧院运营中心总监崔建彬说。

  当下,无锡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效能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不匹配。张曙峰直言,无锡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没能真正有效整合、融合,无锡在文旅产品的开发、游线的编排、服务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客共享”的理念还不够深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投入和产品供给,与旅游公共服务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往往只考虑服务市民,很少从游客角度去考虑。因此,本届场馆月无锡主动扩大“朋友圈”,发布长三角地区重点文化场馆75场精品活动,创建长三角地区知名文化场馆活动品牌,让文化场馆成为旅行的理由,推动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

  怎么做

  打破壁垒整合资源鼓励多元化运营

  无锡文化场馆众多,名人故居星罗棋布散落各处,民营文化场馆蓬勃发展。但长期以来,公众对于无锡文化场馆的认识不足:不知道无锡博物院可以免费参观,不清楚无锡美术馆在哪里,不了解无锡市图书馆提供夜场服务,无锡文化场馆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并不尽如人意。“这也是我们要办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的目的。”无锡市文广旅游局场馆处处长戴俊超经常奔走于各场馆协调工作,他深感,无锡如此多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完全能串珠成链,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更大价值与活力。

  “这就要各场馆勇于打破自己的壁垒,加强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张曙峰透露,无锡将聚焦环大运河文化场馆群的开发与利用,将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钱锺书故居等场馆纳入精品旅游线路中,对外集中推介,通过推动环大运河博物馆群的协同发展,促进各层级文化场馆友好互动和共同发展,提升文化场馆行业整体水平。

  据了解,无锡鼓励各文化场馆采取更加灵活的运营方式,在政府持续投入的情况下,希望其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

  “生活馆整装完毕,亲们有空来打卡,有饮品还有甜品,线上可以点单外卖。”昨天,无锡博物院生活馆试运营,无锡博物院事业发展部主任许蕾迫不及待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消息。坐在舒适的座椅上,点杯咖啡,细品锡博文创,长知识也悦身心,原来生活如此美好。

  可期待

  文化餐厅、艺术展厅、城市会客厅

  据政府部门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1668万元购买了16类148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拉动社会投资6000余万元,内容涉及文艺演出、展览展演、艺术普及培训、非遗保护、公共阅读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累计投入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小额资助项目376万元,资助特色文化团队超过1000个。“文化场馆就是这些项目和团队很好的展示平台。”张曙峰表示,大家也在探索在场馆中增加常驻性、沉浸式演出,让文化场馆“活”起来,赋予文化场馆旅游休闲的元素。同时也在探索文化场馆夜间开放,促进夜经济的发展。

  眼下,东林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荣骏炎正忙着和一家文创公司合作,推出“书院生活文旅体验项目”,融入“学、赏、读、养、饮、食”多种业态。据介绍,该项目通过高度还原的古书院环境、丰富的公益和社教活动等体验,让公众感受书院生活和无锡厚重的文化底蕴,涵养文化,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典范,预计10月份可以与公众见面。“这些举措符合文化场馆未来发展方向。”在张曙峰看来,未来的文化场馆就是文化的餐厅、艺术的展厅和城市客厅,点亮了城市,照亮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据了解,《无锡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已编制完成,主动对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此外,无锡还在探索将智慧场馆建设融入到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当中,让“物联网”这张无锡名片更好地服务于无锡的文化场馆。据悉,无锡美术馆新建项目正在推进,设计方案已确定,待深化、细化后就将启动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此外,无锡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前期研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预计年底能完成招标。 (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