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秒读

“南大荒”变“稻蟹乡”

  当年的“南大荒”,如今的“南大仓”;昔日的盐碱地,现在的“稻蟹乡”。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盘锦,在全力推进城市转型的同时,乡村振兴之路走得蹄疾步稳。

  骄阳似火,稻田里天光水影,万物生辉。

  田埂边,一只只纽扣大小的螃蟹吐着泡泡。盘山县胡家镇农民张海涛穿着雨靴,在稻田里查看水稻和河蟹长势。“今年水稻长得不错,河蟹也没啥毛病,就等着秋收啦!”张海涛的眼中充满了自信与期盼。

  49岁的张海涛种植了300亩稻蟹田,水稻田里养殖螃蟹,种稻养蟹两不误。“水稻亩产1300斤左右,河蟹亩产30至50斤,一亩地的收益达到3000元左右。”张海涛介绍说。这个种了近30年稻蟹田的农民,如今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除了销售自己田里生产的大米、螃蟹,还大量收购十里八村村民们的产品,统一加工、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

  从1984年建市至今,36年的光阴见证了盘锦这座城市的兴起和巨变。盘锦因油而建、因油而兴,也因此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土地盐碱含量高,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南大荒”。多年来,当地通过排盐降碱、改土培肥等修复措施,使盐碱地逐步成为高产良田。

  在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企业负责人李晓东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进行科技攻关。55岁的李晓东是盘锦稻田养蟹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30多年来,他的科研团队突破了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等技术难关,开创了“公司+农户+基地+服务站”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上万名农户致富增收。

  如今,这项技术在全国已推广普及开来,种养面积超千万亩,累计为农民增收超过500亿元。

  “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盘锦还是‘中国生态稻米之乡’‘中国北方粮食城’‘中国河蟹第一市’……”说起盘锦的农业、农村、农民,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昕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