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横山往南有小山丘,势为横山余脉,今为“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在。山丘上林木森森,实为一处幽静的花园式单位。在满山林木中,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的有六株,计有银杏、桧柏、广玉兰、罗汉松,年岁最长的是两株白栎。
霜风落橡栗
自生黄自零
在山丘西南坡,在大楼边角处,找到了这棵《目录》编号345的白栎。它高17.2米,胸围径143厘米,冠幅11平方米,约140岁。这棵树干型挺直,分叉不多,树冠不大,树势较弱,树下有一些自播生长的小树苗。
它紧贴建筑边缘、处于大楼西北,周边多有香樟、树阴浓密,生境条件只能说是一般。在这寂静无名的山上,经历过多少风雨,连它自己或许也淡忘了。
白栎是壳斗科栎属落叶树,在我国分布极广,树形优美,秋季其叶片季相变化明显,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木材坚硬,花纹美观,耐磨耐腐,可供家具材用。白栎坚果是“橡实”的一种,其淀粉无毒,被当作传统的野生木本粮食资源。
在无锡地区,白栎是森林植被中壳斗科的主要建群树种,是温带次生林中良好的阔叶落叶树种。壳斗科植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其种子生活力不强,落地后短期内不发芽,很快就失去生命力。
由于白栎基本上为自然环境自播出苗,苗圃很少育苗,生长又较缓慢,近二十余年来无锡地区种植很少,移植成活率也不高。为了发展这一乡土树种,应呼吁林业、园林等部门和单位,积极保护原生地林下的自生苗,并及时采种育苗。
育人开新学 治水无旱潦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7月。当时针对长江流域血吸虫病相当严重的流行状况,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决定在无锡筹建“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所”,同年8月成立苏南地方病防治所。后屡经调整、发展,至今为“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山上的老树,应当见证了省血防所的发展历程,而这些老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民国时期,这山上有一处墅园,名叫镇山园。有关园林资料记载:镇山园是无锡近代园林之一,位于荣巷以西,是在小山上筑就的一所别墅,南有河道可通太湖,为游船画舫的停泊处。只是此园何时所建,至今未见到记载。镇山园的主人,倒是大名鼎鼎,他就是清末民初无锡知名的教育家——胡雨人先生。
1902年,胡雨人从日本学成回国,在父亲全力支持下,与兄壹修共同在家乡堰桥办起了“胡氏公立蒙学堂”,并冲破封建束缚,附设女学,还设立师范传习所,培养师资。胡氏新学力求除旧立新的教育方法,首创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法。在胡推动下,到辛亥革命前,锡北天上市(今堰桥一带)村村都办有新式学堂。
办新学使胡雨人声望日隆。190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聘请他担任教务长。辛亥革命后,胡被推举为无锡县议会第一任议长。他心系教育,不贪慕仕途,1912年重返教育界,出任江苏省公立南菁学校校长。翌年,再次北上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一年后,又南下第二次担任南菁学校校长。1918年,应荣德生先生邀请,创办无锡公益工商中学,担任该校首任校长。1924年应聘出任宜兴中学校长,兴学三年,分文不取。1928年逝世后,于其家乡建全身铜像一座纪念其历史功绩,后来被毁。
胡雨人还关心农业生产,进行水利研究。清末他应江淮水利局之聘,著有《江淮水利调查笔记》和《淮(沂)泗实测蓝图》。1920年,任太湖水利局参议、江浙水利联合审查员及江苏省水利协会研究员,发起成立无锡县水利研究会。1923年,经胡及其他人调查写出《无锡全县救治旱潦之计划书》,提出治标和治本两种方案。其中建议改建城中西门桥和显应桥,使梁溪河水直通京杭大运河,以免除无锡西北乡几十万亩农田旱涝之灾。他还撰写《太湖水利手稿》,提出开凿太湖河道直通长江的设想。太湖水下泄出路,至今仍是治水之难。前人未竟之事业,在后人手里又演化多少新谋与遗憾。
胡雨人1918年自京返锡,1924年后常住宜兴。据此推测,镇山园的修筑应当就在这一时期。镇山园南面有河,水宽处称镇山潭,东连梁溪,南通太湖。此山丘是否名为镇山,有待查证。遥想先生当年,课徒之余,勾画水利,曾无数次在这山园俯瞰溪流、遥望太湖。如今,山、潭俱在,只是镇山园已在七十年的风云变幻中遗迹难辨。白栎是乡土树种,多自播生长,坚韧而顽强。从年代看,当年镇山园初筑时,白栎应已生长多年。而主人当时手植之罗汉松、广玉兰等,也与白栎一道跨越百年时光,苍苍绿意,亭亭如盖。
此时山上烈日如火。只有酷暑里的一丝阴凉,或许还一如往昔。 昆成/文 生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