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屏中赏国宝 古画照今人

  远处的云压得很低,近处的岩石上攀满了青苔。雨刚停又落,安素斋前,两棵枯树、几株细竹挺立着,竹叶不多,泛着点点水光,清气逼人。电子屏幕上,现代AR技术唤醒了沉睡的国宝《苔痕树影图》,元代画家倪瓒穿越重重历史而来,他笔下涌动的千古吟咏,似一股清泉,缓缓流入今人的心田。

  无锡市首届文化场馆月里,无锡博物院的“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颇受欢迎。4日9:30,锡博一楼社教中心内,“金牌讲解员”李静远娓娓道来:从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到题材技法分类,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慢慢打开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画卷。中国画不可复制,就算是同一人,也不可能创作出两幅一样的作品。行笔的变化、墨的亲水性差异等不确定因素,造就了每幅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大多为写意画,我们很难在现实中找到一模一样的山川或河流。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重意境、重思想,倪瓒就是代表。

  倪瓒(1301-1374),字泰宇,别字元镇,江苏无锡人。倪瓒的画清幽散淡,这种清简超逸之美远超繁复之美。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来表现山石坚硬的质感,是倪瓒偏好的技法之一。“倪瓒的作品有两大主要的构图格式,一是一河两岸三段式,一是枯木竹石图,《苔痕树影图》就属于后者,画面简淡超逸。”听着李静远的讲解,看着屏中的神奇画面,孩子们第一次对锡博镇馆之宝有了如此深入的了解。AR技术完美化解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矛盾,使深藏库房的文物以鲜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美妙体验。

  认识了中国画和中国画的代表,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想要创作一幅倪瓒风格的山水画。12岁的周况志画得很认真,从未上过AR课的他用了“非常有意义和非常生动有趣”两个“非常”来形容他的课后感受。AR体验课、云端逛展览、直播讲文物……当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时俱进,开始走上一条时尚“网红”之路。时机要抓住,但明智的博物馆也很清楚一点:新技术带来的只是传播手段的更新,新鲜一时,难新鲜一世,那些涌动着城市文脉的文物,终究需要观众走进展厅,通过有效的形式去触摸她的脉络,与她对话。

  文化场馆月期间,无锡博物院的“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除了《元倪瓒苔痕树影图》之外,还开设了《唐青玉人鹿图配饰》《春秋吴王僚剑》《清光绪泥塑蟠桃会》,欢迎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享受与文物对话的美好时刻。

  (张月 实习生 殷婉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