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的烟火气都表现在夜幕降临后的灯火辉煌里。当夜色抹去了最后一缕残阳,新吴区的夜生活就开始了,空气中充斥着各种食物的香气,耳边伴着嘈杂人声……生活在新吴区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开启不一样的夜生活。一起跟着记者听听老板、食客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聊聊他们的故事和“夜生活”。
“深夜食堂”用心料理抚慰人心
位于长江北路的新天地假日广场(东亚风情街)是无锡规模最大的日韩料理聚集地。一到晚上,商家亮起了流光溢彩的灯牌,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走在这里,仿佛置身于日韩,能感受到新吴夜晚的独特魅力和别样风情。
新天地假日广场有一家小小的“深夜食堂”,在夜幕中迎接喧嚣都市中奔波疲惫的人,让夜归的人卸下苦闷与烦恼,同醇酒与美食做伴。这家店门面不大,名叫“寅-san”,已开了10年。
晚上9点半,记者推门而入,暖黄的灯光很温馨,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日语菜单,有两桌客人正在用餐。“我们这里的营业时间是下午4点到晚上12点。一般晚上6点半到9点生意最好。晚上的营业收入占全天收入的九成左右”,随后店长推荐起了招牌美食,“鸡类串烤是招牌,还有自制的鸡肉汉堡、脆皮煎饺、特色手工面等”。谈起这个广场的变化,店长感叹:“感觉韩国客人变多了,日本客人变少了,可能跟周围企业的变化有关。‘深夜食堂’火了之后,有很多客人带着单反来这里拍照打卡。”
“最喜欢这里的生啤,配上一大口烤串,人生太美好了”,常客朴先生边吃边说,“我常来吃饭,日本客人很多。服务员的日语说得很溜,有个服务生小姐姐特别厉害,我第二次来她居然还能记得顾客的喜好”。店家会用心记下每位客人的饮食喜好和用餐习惯,“我们和熟客之间就像朋友一样,偶然一个亲切的拥抱就能代替许久不见的寒暄,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瞬间读懂一切”,店长笑着解释。
朴先生边喝酒边说起了自己的故事:“我在一家做半导体设备的日资企业工作。刚加班结束,就约上同事小王来这里一起喝上一杯聊聊天。”朴先生是吉林延吉人,朝鲜族,还会说日语、韩语、英语。毕业后经猎头公司推荐来到无锡,没想到就此扎下根来。“我已在无锡生活了16年,还在这里买房落户了”,朴先生说。同事小王是徐州人,在无锡上的大学,2010年毕业至今正好10年,去年买了房。在“家—公司—吃饭”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之余,一家美食店是最好的调节剂。
武藏也是一家老店,主营创意日料,客群广泛,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欧美人都有。“因为是创意日料,所以包容度很大,各个国家的人都能找到他吃得惯的东西。”老板娘顾晓燕介绍,小店主要靠夜市,周六周日白天在尝试做午市。“我们这里的营业时间是下午4点半到晚上11点半,晚上6点到9点比较热闹。主要做商务宴请,所以周五的生意是最好的。生意好时日营业额两三万元,差的时候两三千元。”顾晓燕对一位法国客人印象很深:“法国人对做美食蛮有研究的。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新菜式。有时推出的新菜品正好是和法国人一起研究过的,他会觉得这个菜品有自己的参与,就成为我们的忠实客人了。每次公司、家庭或朋友聚会,都会首选我们店。”
“新天地假日广场是政府特意设立的涉外服务区,一般在附近上班的外国人都知道。”59岁的熟客吉田先生来无锡两年了,在丰田公司工作,住在附近的万科,每周会光顾武藏一两次。“我比较喜欢吃烤青花鱼、日本豆腐、用昆布丝腌制的小菜……用餐完毕后会去小酒吧喝上两杯,唱唱歌,然后花上20分钟步行回住所。”平时吉田会通过网络、电视了解无锡新闻,学说中文。“无锡是个美丽的城市,有江南韵味,风景好、吃得好,我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朋友。”
来老街点一碗小吃感受新市民生活冷暖
位于新吴区旺庄路与机场路交界处的春潮商业街,全长约500米,共有125家商铺,经营内容以小商品和各类餐饮为主,是旺庄街道春潮园一区内一处较为繁华的商业集聚地。夜幕降临,随着一辆接一辆的厂车停靠在春潮站点,大批在松下、索尼、夏普、阿尔卑斯、敦南微等工厂下班的打工者涌入春潮商业街,开启了他们的夜生活。
街上有一家“老魏凉皮店”,是老魏和他妻子一起开的,老魏掌厨,妻子收账。“我来自苏北,在这条街上已做了好多年了。”老魏介绍,光顾这里的基本都是周边居民,以租住在春潮、在周边工厂打工的新市民为主。“麻辣香锅、麻辣烫、手工卷凉皮、肉夹馍、盖浇饭、水饺等什么都有卖。我们家价廉物美,凉皮才7元一份,外面都涨到10元了”,老魏一边炒着凉皮一边说,“打工者吃得都比较随意简单,什么方便吃什么。而且这条街上山西闻喜人比较多”。
“我就是山西运城闻喜人”,刚点了份凉皮的小乐说,“下班之后来商业街逛逛,顺便吃个饭回去”。小乐租住在春潮一区阁楼的一个大单间里,月租650元。他现在在敦南微电子公司打工,上四天班休息两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白班夜班两班倒。“很辛苦,但没办法,不加班的话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元,天天加班的话能拿到六七千元。”
骑行让他们“交换”别样人生
新安街道菱湖社区有个特别的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每当夜幕降临或是周末闲暇时,这个团队会相聚在一起,或是来一场自行车越野,穿梭于太湖边的丛林中,感受越野带来的欢乐;或相约骑上摩托车,沿着太湖边一路向东,到苏州湖畔吃碗面;或是穿越城市,找一家诗意的咖啡馆,来一杯咖啡,谈谈工作和生活,“交换”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都住在菱湖社区,我们团队里有创业者、设计师、IT工程师、银行精英,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中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因为共同的爱好,组成了一个小团体”,来自宜兴的IT工程师王圣介绍,“我们的兴趣爱好就是运动,比如自行车、摩托车、赛车,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什么运动都喜欢。平时下班之后要么去运动,要么跟朋友出去喝两杯、撸个串”。他们常会从干城路一直骑到贡湖湾湿地公园,再到尚贤河湿地公园、市民中心门前的广场,然后返回。“20多公里,差不多要骑行两个多小时。走的都是小路,有时路不太好骑,还要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弄得满身都是泥。但是非常好玩,相当于越野。”
团员单嘉诚是新安人,在南泉公司实验室工作,平时喜欢赛车、跑步、打乒乓球,去年11月还去AMG驾驶学院学习,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赛照。“可以拿着这个执照参加职业比赛。平时还会跟车友会的朋友聚会吃饭、旅游跑山。明年我还准备跑马拉松”,单嘉诚指着队服补充道,“我们团队有个意大利人Nic,是位设计师,自己开了家公司。我们的队服就是他设计的”。
(晚报记者 卢雯、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