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头戴草帽、一手拿盆、一手拿竹竿……

骄阳下有一群扑“蛾”护粮的人

  昨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太阳还没有露出脸来,锡山区太湖水稻园区的田头走来几位头戴草帽、一手拿盆、一手拿竹竿的人,他们是谁?他们是锡山区农技站的张海、虞虓峰、金水明几位农技专家,只见他们麻利地脱掉鞋子、戴好护袖、换上专业的秧靴走进田里,开始了一天的水稻病虫调查工作。

  立秋后过,酷暑当头,正是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猖獗时期也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据介绍,今年由于苏南地区持续阴雨,下沉气流比较多,同时带来了较多的“两迁害虫”,其中以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褐飞虱等为主。今年“两迁害虫”发生早、发生量大,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因此给无锡的病虫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稍不留神,已经抽穗的水稻很可能会成为害虫的“美食”。“禾苗长得好不好,关键看植保。”这句话在不少农户心中分量不轻。不少种粮大户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测报员是病虫的“克星”,是庄稼的“救星”。尽管酷暑难耐,但被称为“稻田守护者”的植保员们丝毫不敢松懈。田里都有哪些病虫害?数量大概多少?要不要使用农药?什么时候该用药?这些都需要先掌握虫情。

  要搞清楚虫情,为防治病虫害提供准确的预测预报,就需要“田间侦察兵”下田“侦察”。清晨5时,张海就从城区出发,和同事约好6时在田边碰头。来到田边,不用说话,大家麻利地脱掉鞋子,戴好护袖、穿上闷脚的胶靴走进稻田。他们一边往田里走,一边轻挥小竹棍拨弄着稻秆。禾苗青青,看似平静,竹棍所到处,有飞蛾惊起,他们便开始计数。用专业的话讲,这“飞蛾”是稻纵卷叶螟的成虫,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这种类似“打草惊蛇”的田间调查法,在业内被称之为“赶蛾子”。“赶蛾子,要趁早,露水未干时最好。”张海对记者说,“通过用竹竿赶蛾子、并记录虫量,以判断纵卷叶螟的发生趋势,称为赶蛾。这项工作是在纵卷叶螟发生期间不间断的,哪怕是7月6日期间狂风暴雨,穿好雨具也要下田开展工作。”查得准才能报得准,报得准才能为科学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与此同时,在病虫害发生期间,每周一到两次田间查虫,对田里纵卷叶螟在水稻叶片上产的卵进行分级别和数量的检查与计数。对飞虱采用拍打水稻让飞虱掉落在白盆里,再进行虫龄、虫品种分级分类计数。张海说,还可用诱虫灯诱杀两迁害虫,在次日“数虫子”进行分类计数,分析害虫发生趋势。

  “不怕你笑话!内衣内裤全湿透!”过了早上9点,毫无树荫遮挡的水稻田里骄阳似火,张海和同事们有的拿着竹竿在稻田里赶蛾计数,有的用白盆拍飞虱仔细分辨……张海告诉记者在他们业内流传的一个“段子”: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卖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植保站的。因为身上背着盆,远远看过去像是要饭的;因为经常在阳光下查虫,晒得比较黑,所以近看又像卖炭的。

  锡山区的水稻田主要分布在锡北、东港、羊尖、厚桥以及鹅湖镇等,面积占市辖区的八成左右。今年受持续阴雨影响水稻前期发棵较常年弱,要想夺取水稻高产丰收,后期的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很关键。“前两天省里召开了动员大会,提出‘再战100天,誓夺全年粮食丰收’的目标要求,是对我们植保人的一种鞭策。” 张海说,今年以来,锡山区已经开展了三次病虫防治,目前病虫害发生危害基本得到控制,但病虫害的发生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作为“大田医生”,他们这些植保员仍会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继续为水稻生长保驾护航,继续奋战100天,全力夺取今年秋粮丰产丰收。

  (晚报记者 袁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