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福建省石狮市与政和县共建的山海协作产业园——政和经济开发区内,一排排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运货车辆往来不息。在滨海经济强市石狮的帮扶下,政和这个长期贫困的山区小县正焕发勃勃生机。
石狮牵手政和,是福建山海协作的缩影。1998年,福建提出“推进山海协作,在发展中努力缩小山区和沿海地区之间差距”。自此20余载,一任接着一任,福建“山”与“海”谱写了一曲携手互助、优势互补、共奔小康的动人乐章。
父母长期生病,医疗费用高昂,曾让政和县澄源乡双新村村民刘木旺一家陷入贫困。走出山区打工赚钱,还是在家照顾父母,一度成为刘木旺的两难选题。
“没想到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地脱贫。”刘木旺笑着说,2016年他在政和经济开发区找到一份电工工作,不仅每月稳定收入5000元,还能照顾家里人。“这几年手里渐渐有了一些积蓄,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比独自在外打拼强多了。”
政和县因为贫困被称作福建“省尾”,而石狮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头”一“尾”于2012年共建的政和经济开发区,已吸引81家企业建成投产,吸纳5000余名工人就业。而这只是福建32个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中的一个。
“山区优势是资源、劳动力、生态,沿海优势是资金、技术、人才,双方在多个方面存在互补性。”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社会扶贫与山海协作处处长陈道清说,山海协作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格局。
高端纺织、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一座座现代化工厂落户山区;生态大米、竹木家具、菌菇茶叶……一批批山区特产走向沿海。“通过山海协作,全省树立了大市场、大流通观念,山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正在建成。”陈道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