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踩店达人” 打卡300余家面店

他想做城市变迁的忠实记录者

  很多无锡人的一天都是从一碗浸满汤汁的面条开启的,随着浇头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的面条不但能够填饱肚子,亦可满足口腹之欲。在无锡,有位名叫洪琦的踩店达人热衷吃面,打卡无锡面店300余家,由他主持的微博话题#小店计划#阅读量已达到26万。而这一切都要从他1999年初到无锡时吃到的那碗葱油拌面说起。

  初次结缘

  记忆深处的葱油拌面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主角每次完成工作任务后,都会放下一切,专心地寻找东京街头巷尾能勾起他食欲的小店。洪琦觉得自己和电视里的主角很相似,盼望着与美食的不期而遇,让他对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期待,而这其中,最吸引他前去一尝的还属面馆。

  洪琦是南京人,说起对无锡的初印象,最先牵动的是他的味蕾。1999年,他从南京来到无锡上学,吃了一碗楼上楼浓油赤酱的葱油拌面,从此,葱油拌面的味道成了他少年岁月中重要的记忆组成。“上学的时候零用钱不多,葱油拌面1元多钱一碗,香飘四溢,晚自习的时候经常打包回学校吃。”再后来,无锡面馆的种类越发丰富,兰州拉面、重庆小面、担担面、味千拉面等相继进入无锡。如今,兰州拉面阵地收窄,淮南牛肉汤强势扩张,“臭”名昭著的螺蛳粉也自带流量,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从上百块一碗的蟹黄面到路边摊上的阳春面,洪琦均有尝试,但初到无锡时的葱油拌面,在他心中的地位依旧无可替代。

  行业变迁

  好味道是面店立身之本

  “以前早面的标配是姜丝和辣菜,加个炒鸡蛋已是高级,但今天越来越多的面馆在通过附加值来为生意加成”,洪琦发现,大块的牛肉、金黄的蟹粉等面条之外的卖点,正在促使这份日常主食的价格水涨船高。在焕然一新的装潢和花样百出的浇头加持下,几十上百元的面食早已不稀罕。

  有传统面店转型成网红,也有开了多年的小馆子坚持走自己的路。洪琦去过不少犄角旮旯里的路边摊,没有精致的摆盘,也没有标新立异的门头,有的只是记忆中的传统风味。三三两两的食客搬着小板凳坐在路边吃,手里端着的是最传统的无锡面,面条上卧着块大排或荷包蛋,缀以清爽的豆芽和雪菜,也能吸引不少人品尝。

  1999年开始吃面,洪琦见证了太多面店的开门关张。在他看来,楼上楼、拱北楼等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字号依然坚挺,吃客满盈;装修风格焕然一新的新招牌则注重创新,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为之买单。“但食物归根到底还是吃个味道,好味道才是一家店的立身之本”,洪琦总结,能够长期经营的面馆,必然是用料扎实、时间考究,对每一碗面品质的把握都很用心。

  以面结缘

  兜兜转转的川南燃面

  “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2019年,踏进久违的川南燃面的那一刻,洪琦脑海中闪过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这句台词,当那股熟悉的味道充盈舌尖,仿佛时光倒转。

  早在2002年前后,当时的欧风街靠近吴桥附近就有一家川南燃面,洪琦隔些日子便去光顾,辣爽的口感让这个南京来的小伙子深深着迷。2010年前后,小店搬到了长江北路的欧尚超市,店面扩张,不光做燃面,还经营起了川菜,洪琦依然是店中常客。然而,没过几年,小店拆了,洪琦隔了一阵子再去时只见一片平地,便就此与记忆中的味道“失联”了。

  去年偶然经过南市桥巷,一眼看到川南燃面招牌,瞬间唤醒了他的回忆,“一进门,看到老板熟悉的脸,我终于知道我一直要找的就是这家……”这场不期而遇的惊喜让洪琦格外难忘。

  热爱生活

  做城市变迁的记录者

  《数字化生存》中说,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洪琦认为自己正在适应着这一方式,“数字化时代记忆的载体更为丰富,生活点滴值得以多元的手法记录。”

  “记录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2016年,洪琦开始在微博记录更新他的探店生活时,已是他印象中打卡的第247家面馆,到今天打卡总数已超过300家。多年来,每进入一家餐馆,洪琦都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进行记录,把即刻的心情传上云端,永久保存。

  坚持打卡面店300余家,洪琦对自己的定位却并不是吃客,而是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他的镜头里,面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小店、小屋、小巷都是他填充平淡生活的秘境,即将拆迁的老街小巷,改换新颜的陈轨旧路,都是他镜头下的常客。“记录是因为变化无处不在,有些店天天吃,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搬走了,有些人常常见,却在某一次挥别后便从生活中彻底消失”,洪琦热衷于记录,他想通过镜头和笔尖,把在这座城市变迁的缝隙里一闪而过的画面定格,也留下自己某个心动时刻的注脚。

  洪琦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每天都在经历,每天也都在遗忘,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瞬间,仿佛是在沧海拾贝,“等有一天年纪大了,走不动了,翻翻自己的朋友圈,那些记忆深处的画面就能一一浮现。”

  (晚报记者 陈钰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