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食,不爱吃蔬菜,很可能其口舌唇等肌肉功能受限;两岁的孩子只会喊爸妈,或仅能简单说“要”或“不”等字。昨天,从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了解到,他们最近的公益咨询中遇到多例儿童面临入学难问题,许多生活中的小细节,背后隐藏着发育迟缓的大问题。如果家长能及时了解一些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早发现早康复,将让孩子更好融入正常社会。
患儿发育迟缓,正常入学难
七岁的小男孩在四岁时发现发育出现问题,父母不愿接受,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七岁的小女孩口齿不清、语言能力处于词语阶段、认知能力低下,不建议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十岁的男孩,考试会做的题目因为书写困难而来不及写,成绩跟不上,同伴关系紧张,各种问题行为干扰课堂教学,建议去特殊学校。这段时间,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接连遇到多个家庭的咨询,从医院诊断报告、家长访谈了解到的早期发育史,都反映出这些孩子早期多项发展能力明显落后于健全儿童。
如果能在六周岁以前发现,这个问题会好办得多。该中心主任朱一敏表示,0-6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可塑性较大,对发育障碍的孩子及时施以专业的康复和教育,会有利于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尤其是能在两周岁之前发现,尽早进行干预,效果明显。她表示,日常工作中常接到普校的求助,从对这些问题学生的观察、学校老师的反映及家长的问询中,都能发现这些孩子早期一项或多项能力发展出现迟滞。
比如,有一个前来咨询的十岁男孩,经常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还威胁老师。一度在家待了两个月,回学校考试,照样能考80多分,说明他智力没有问题,但表现出大运动、精细运动能力与健全儿童存在明显差异,卷舌音不清,身体协调性差,身体消瘦,进食困难。刚开始,大家觉得他的有些暴力行为有点像自闭症,后来朱一敏发现并非如此,而是其运动功能有障碍,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差,小孩子总坐不住,总想站起来动动。周边人无法理解他的行为,导致师生、同伴之间越来越紧张。朱一敏表示,后来她和老师进行了交流,建议理解、包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在她看来,给老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了解孩子的一些生长发育问题、各类障碍儿童的基础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孩子的行为,提供适宜的融合教育支持。
家长需要具备一些常识,做好第一道守门人
孩子写字歪歪斜斜,其实是精练运动发育的问题;不爱说话、词汇量少、挑食,有时是其构音器官发育有问题;有些孩子到了小学都不会跳绳、拍皮球,其手眼协调、身体协调性有问题。生活中,在普通人看来的问题儿童,其实都可能是生理功能上的缺陷。但一旦发现,往往是年龄偏大,程度较为严重才会通过各种医疗诊断去确诊。
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都会有征兆,朱一敏说,民间常说的“七坐八爬”就是一个指标。如果孩子要到八个月、九个月甚至更晚才会坐,就要留心其发育问题了。她遇到好几个案例,开始时的发育诊断得分还过得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无法进入正常学校。“走路晚,说话晚都有原因,排除养育方面的问题后,家长要了解一些孩子的生长发育知识”,朱一敏表示,儿童的发展,到什么年龄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出现晚或者不出现,家长一定要警惕,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有些家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总觉得孩子大点会好些,错过了黄金干预期,后面就很难追赶。特别是发育迟缓往往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他们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问题儿童,经受挫折、嘲笑和歧视,自卑、暴力等情绪行为加剧,严重的出现人格扭曲、人格障碍。
据了解,在香港、台湾等地,有专门进行儿童发育评估筛查的卫生机构,甚至有的小区门口都有这样的专业评估师,方便家庭随时了解孩子的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尽早干预。从特需干预中心咨询的情况来看,有5%不到的问题儿童是在社区保健医生的提示下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幼儿园老师近两年通过融合教育的培训,也能发现一部分问题儿童。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家长、保健医生和老师们能够更多了解一些儿童发育知识,获得一些专业的指导,其实轻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进行康复,能够很好地改善这部分儿童发育状况。
(晚报记者 黄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