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浮半岛东北
漆塘笔架山东南麓
列入群落保护的苦槠为15棵
树龄约在200—350年间
锡城西南郊有大浮半岛,其东北有古镇漆塘。暮春时节,漆塘笔架山东南麓(近漆塘苑),大树参天,披拂而下。这里是经过市、区两级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多次整治、精心规划设立的市区第一个古树保护群落——苦槠保护群。
从单棵独株的点状保护,到成群成片的块面集中保护,这表明:一则,无锡古树名木保护意识、水平和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古树名木保护有望进入系统化、科学化管理的新阶段;二则,无锡古树名木资源存量较大、家底厚实,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管理、落实保护,彰显城市的生态利基和历史底蕴。
群木澄幽寂
双槠发旧柯
参天古树,来之不易;群落保护,更是来之不易!这里,目前列入群落保护的苦槠为15棵,树龄约在200—350年间,占地约1万平方米。其中,已列入古树名木《目录》的是两棵发现已久的古树,分别是编号458号一级古树,树龄约350岁,高16.2米,胸径320厘米,冠幅15平方米;编号459号二级古树,树龄约210岁,高16.5米,胸径233厘米,冠幅15平方米。经过实地踏勘和航拍照片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古树群落遍及整个山坡以及其南侧山坡中下部,实际数量应远大于已探明数量,整个古树群落的自然生长状况尚好,其生态和历史价值非常珍贵。
苦槠为地方乡土树种,又称绿果子,乡间习称山子子树、橡朵朵树,曾是本地山林自然植被的主要建群种。明清江南一带的建筑,多有以苦槠为梁柱的。苦槠是著名的长寿树,但繁殖能力较差,目前在绿化应用上稀见。野生苦槠在本市西南丘陵并不孤见,鼋头渚充山隐秀景区列入古树保护的就有8棵,其内有一级古树2株,树龄分别约680年和530年;雪浪尧歌里也有成群的苦槠古树。
挺秀本南国
子实怀苦心
苦槠被称为“分界树”,分布于长江南端到五岭之间,过了长江就很难生存。中国人认识和利用苦槠的历史久远,树可材用,果实可食用和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槠子》,“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苦槠子粒大,木文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苦槠寿命长,子实多,生性顽强,早在西周时代的《诗经》中就有苦槠的记载。
《小雅·四月》唱道,“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贬谪诗的鼻祖,抒发了诗人遇祸南谪的悲愤之情,所谓“桋”,据台湾学者潘富俊考证,应是锥属乔木,会结出像栗实那样的坚果,又在南国江汉,当是苦槠之类。古时,南方瘴疠溽热,被人视为畏途。谪贬之人,目之所及都是悲情,上天入地无以逃脱,野菜野果或能聊以寄生,也便借以告哀了。苦槠虽苦,但倔强坚韧,身在乡野,栉风沐雨,默默地做历史的同路人。
五湖烟水沈 谁人踪范蠡
旧时的漆塘一带也是山乡僻野,与无锡城厢隔着蠡湖遥遥相望,交通殊为不便,得以保留下古朴民风和珍贵山林。漆塘,据说是因河湖交通往来用舟,而舟木易朽,故在此油漆船只,得名漆塘。也有传说,戚继光水军曾驻此地,在此漆舟,而名漆塘。蠡湖又旧名漆湖,不知是因漆湖而名漆塘,还是因漆塘而有漆湖了?
其实,就是蠡湖这个名字也是疑窦重重。蠡湖,故称小五湖。因太湖别称“五湖”,蠡湖作为太湖的内湾称“小五湖”,或因相对于外太湖位于里面而称“五里湖”,确实名正言顺。早期邑人所谓范蠡伐吴开渎通湖的“蠡湖”、城破国亡范蠡携西施出湖而隐的“蠡湖”,多不是指小五湖(有人认为是苏锡之间的漕湖和外太湖)。蠡湖之说的兴起,不知始于何时,明代已为人所共知,崇祯年间王永积还指其有误。但传说不绝,兴于清代,盛于民国,而完构于当代。如今,“蠡湖”已经成为真姓大名,成为这颗熠熠明珠的钻石招牌!早在明代,华孝子的后裔、万历年间的华淑在《五里湖赋》中就写道,“五湖泛舟,事本杳茫。……字湖以蠡,湖有情兮。字蠡以施,蠡无憾兮”。传说中范蠡、西施在无锡的“遗踪”,除上述因范蠡开凿伐吴运河“蠡渎”而命名之“蠡湖”(今漕湖),在无锡东部距县城四十里之“西施庄”,以及范蠡“扁(泛)舟处”之五里湖外;还有范蠡偕西施在无锡时遭到吴国子民辱骂的水路“马蠡港”,西施在梁溪河畔之隐居处“仙蠡墩”等。如此看来,精明的无锡人四百多年前就作了一次完美的“事件营销”,用一个凄美的故事,为一片山水、一座城市赋予了坚贞精神、灵秀气质!遗泽后代,善莫大焉。
笔架山的苦槠生长时,这片山水的故事早已绘声绘色。如今,大树根深叶茂,故事口耳相传。湖山之间,你我共同守护。
昆成/文 生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