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文学

童年的院子

  | 蒋丽芳 文 |

  现在流行带院子的房子,别致的金鱼池,各色相间的蔬菜区,错落有致的鲜花、绿植……无不令人艳羡。可我,还是更喜欢童年时生活过的院子。

  童年的家,位于今天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门前小巷枕河而卧,东接仓街,西临闻名遐迩的平江路,典型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是姑苏古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风貌缩影。

  我家所在的老式石库门深宅大院,坊间冠名“马家墙门”,如今有市府的“控保建筑”和“唐纳故居”两块牌匾高悬在大门上。进入大院,中路主轴线前有石库门墙,依次为门厅、大厅、后花园,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中路两侧为备弄。备弄以外为东、西二路。整个大院里住了五十来户人家。

  我家就在东弄的第二进,院内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国小楼,坐北朝南,虽已陈旧但气度依然。小楼南及东西两侧是一个二百多平方的院子。

  院中有两口深井,在尚未通自来水的年代,夏天西侧的那口井,常被当作冰箱,荡着各家的西瓜。高温日天刚亮,居民们围着井台“抢”水,虽争先恐后却秩序井然。井台称得上市井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春天,院子里处处是美景。东边桃花盛开,孩子们常剥点桃胶玩玩。西边花坛里母亲种的枸杞,可以随时采点枸杞头嫩叶尝尝鲜。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夏日清晨,那堵墙是最美的。院中央两个水泥洗衣台,周边种着两棵冬青、两棵梧桐。洗衣台的东边是晒衣架,一块空地。那里的玫瑰、蔷薇、美人蕉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偶有空隙,母亲还会见缝插针地种上几棵蚕豆、毛豆或是香葱。

  夏日里有两棵梧桐树为我家窗前遮阴,我们最喜欢的还是上午10点前院子西侧井周围的地盘,放张大凳,加个小凳,就可以做暑假作业了,那里是暑假中孩子们的最佳汇集地。日当中天,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大家就转移到家里地板上铺的草席上啦。尤其忘不了暑期夜晚的院子,夕阳西下,大家忙着吊井水冲地,去除暑气,把藤椅、竹榻,搬到院中纳凉。那时最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不知不觉中长了很多知识。

  秋高气爽,院中菊花千姿百态,下午得闲时,母亲常于窗前支起绣架,绣针穿梭之后,花鸟虫鱼尽现。

  冬日,南窗前和共用的客堂落地窗内外,都是晒太阳的好地方,我们常聚在此,或看书,或聊天,或嬉戏,嗅着腊梅花的阵阵清香,看着冬青树的蓊郁绿色。每当一场雪后,大家会抢着把客堂通向院门和井台两条路上的积雪扫干净。

  那时同院的五户人家,共用着楼下中间的客堂,楼下的两家还在那里放着煤炉烧饭呢。每到吃饭时,很是热闹。特别是寒暑假和节日里,客堂里笑声不断,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其乐融融,其情浓浓。那时的邻里关系真称得上“金乡邻”呵。

  院子里的生活温馨悠长,令人难以忘怀。良好的家风,和睦的邻里,浓厚的尚学氛围,无论我们的五户小院,还是整个“马家墙门”,在那个年代走出了不少大学生,去往祖国的天南地北。他们勤奋向上的精神,激励着我的童年、少年,及至在农场的“知青”岁月和之后的人生征途……

  哦,值得骄傲的是“马家墙门”还出了两位百岁人瑞,东弄西弄里各一位的许师母,巧的都是105岁了,现都住在老年公寓里颐养天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