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犊山横云山庄北望,湖中有孤岛中犊山,再北便是北犊山了。北犊山,一名管社山。明末清初,杨紫渊在此建“管社山庄”隐居。紫渊武艺高强,练就气功中的“金钟罩、铁布衫”功夫。他矢志复明、勇斗湖匪恶霸的故事在民间多有流传,人称义士。杨紫渊后为奸人所害,葬于管社山。清杜汉阶《逸轩诗草》有句云:“游客争称管社山,高人卜筑昼常关。山为园圃湖为沼,片片烟云绕户间。”
三百多年后的1915年,杨氏后人杨翰西在此修复坟茔,重立碑碣,建杨紫渊祠,并将紫渊生前用过的一条铁鞭供奉广福寺。百年一瞬,沧桑巨变,留下的唯一见证便是眼前这棵石楠树。
笼笼抱灵秀
簇簇抽芳肤
它《目录》编号100,树高9.4米,胸径132厘米,冠幅8平方米,约120岁,树冠圆整如盖,枝叶繁盛浓密,树姿秀颀,一副风华正茂的模样。暮春时,曾见它卵叶染碧,团花清白,幽幽散发着略带青涩的气息。入秋后,又逢它老叶转赤,红果累累,默默伫望着庭园湖山。
石楠是蔷薇科石楠属常绿灌木或中型乔木,常作为庭荫树或绿篱进行栽植,也可修剪成球形或圆锥形等不同造型。其木质坚密,可制车轮及器具柄。种子榨油可制油漆、肥皂。石楠还可作为枇杷嫁接的砧木,其寿命长,耐瘠薄,生长强壮。
碧姿先雨润
红意后霜繁
石楠别称“千年红”,是我国传统的花木,四季不凋。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春末红色的嫩叶、密生的白色小花,秋冬则是缀满枝头的红色果实,具有观赏价值。
我国古代很早就利用石楠,古人诗文也多有吟诵。比如,晚唐诗人胡玢《石楠树》:“本自清江石上生,移栽此处称闲情。青云士尽识珍木,白屋人多唤俗名。重布绿阴滋藓色,深藏好鸟引雏声。余今一日千回看,每度看来眼益明。”以树喻人,写出了隐逸高洁的志趣。北宋状元宋庠《和中丞晏尚书西园石楠红叶可爱》:“几岁江南树,高秋洛涘园。碧姿先雨润,红意后霜繁。影叠光风动,梢迷夕照翻。一陪幽兴赏,容易到黄昏。”则生动描绘了石楠的性状姿态,俏皮灵动。身历唐末五代初期乱世的司空图,则把一腔忧愤之情寄托于石楠,他的《石楠》诗写道:“客处偷闲未是闲,石楠虽好懒频攀。如何风叶西归路,吹断寒云见故山。”既展现了傲然独立的个人价值追求,也表达了江山重振、梦圆故园的强烈期盼。
平生贯华阁 大隐钓璜溪
杨氏是无锡的名门望族,尤其是清末民初,杨氏致力于工商业发展,涌现了一批实业家和商界领袖,在无锡百年工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开辟鼋头渚横云山庄的杨翰西,将管社山全部馆舍让于堂兄杨味云。味云号苓泉居士,称秋草诗人,无锡城内长大弄人。1891年中举,1897年入其大伯父、山西按察使杨宗濂幕府。1899年回锡助二伯父杨宗瀚管理业勤纱厂。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代总长等职。1923年退出政坛,专心经营华新实业,先后在青岛、唐山等地办新厂,后长期经营华新纺织资本集团。
杨味云接手管社山后,于此建山庄及祠堂。其中杨祠,北式建筑,祀其父宗济,1986年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经久岁月,水泅虫蛀,荒草蔓延,原祠在上世纪末早已破旧不堪。在蠡湖全面整治中,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经商杨氏后裔,遂全面揭顶,按原格局翻修保护,于2008年9月建成开放。祠园内存有杨味云先生诗冢,章士钊曾经为题:“平生贯华阁,大隐钓璜溪。” 1925年,杨味云曾于惠山章家坞原址重修惠山名胜“忍草庵”。庵之圣迹,首推贯华阁,阁后有松苓泉。当时还延请江南名画师吴观岱绘《贯华阁图》长卷,众多诗坛巨匠纷纷为《贯华阁图》题词,成为诗词界的一件盛事。杨味云以泉为号,足见对于重现贯华阁风华的自得。杨味云晚年闲居天津,大隐于市。章氏联句,隐约透露着这两桩故事。
杨祠还有杨味云幼妹杨令茀墓和味云三子杨景熥及夫人荣漱仁墓。杨令茀幼从名师,早有令名。1927年后,长期在沈阳故宫博物馆工作,后兼任东北特区美术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东北后,她拒绝侵略者拉拢,慨然写下“关东轻弃千钟禄,义不降日气节坚”的诗句。1937年赴美,后侨居美国40多年。1978年病逝,1982年归葬故乡。遵其遗嘱,将其珍藏文物7件、书画15幅,分别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无锡市博物院;捐献遗产为“杨令茀基金委员会”基金。其墓上有刘海粟所题刻石:“旅美半生,爱国女俦。博搜文物,尽献神州。寿享期颐,诗风清流。天风万里,遗范千秋。”
“幸赖栽培力,繁枝斗日华”。石楠,管社山一棵平凡的树,管社山一棵非常的树,它簇簇抽新、笼笼抱翠,不仅见证着一个家族的浮沉,也诉说着一个城市的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