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联招聘针对疫情对企业与员工生存状况的影响及雇佣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大数据,发布《2020雇佣关系趋势报告》,认为就业市场发生结构性改变,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调整组织结构,进入被动防御模式;员工内心也从期待突破和发展转为对职业稳定性与安全感的渴求,对雇主的期待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当下,企业与员工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需求?记者走进了人才市场一探究竟。
安全感备受关注
秋招大幕逐渐拉开,2021届毕业生即将迎来他们的主场。开学没多久,南京大学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莫雪岩早早地就扎进了各大招聘会的现场。“哪怕有着还算不错的学历背景加持,依然倍感压力”,小莫的压力来自于身边切实感受到的变化——往年这个阶段,企业招聘的宣讲会已铺满校园,今年则比较少见。在此形势下,小莫决定主动出击,寻找合适的机会。
考虑到应届优势,小莫希望第一份工作能够去规模较大的公司,“因为这些平台通过社招渠道招聘要求会更高,而‘大厂’的工作经验也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大厂”在业内的地位和应对风险能力让人更有安全感。小莫说:“想找一份工作,在大环境动荡时,真正能够挑担子、干实事,这也是我身边大多数毕业生的想法。”
“刚毕业的学生注重平台,而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高端岗位求职者则考虑得更为深远,对行业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耿耿印证了小莫的想法,复工以来参加了多场招聘会,王耿耿发现,求职者关注的焦点从个人转向了行业,对于公司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在行业内是否处于领头地位、岗位的稳定程度等都有所考量。
“客观来说,规模更大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更具稳定性”,智联招聘无锡分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黄晶晶指出,据今年8月的智联招聘平台数据显示,相比于小型企业,表现出更强稳定性的大型企业更受求职人士的青睐。2020年第二季度大型企业(万人以上规模)求职人数同比增速为20.2%,而中小型企业增速均在10%以下,而微型企业(小于百人规模)同比增速仅为0.3%。
学习型组织大受欢迎
刚过30岁的赵女士在疫情之后更坚定了换工作的决心,只是原本准备裸辞的她,最终选择找好下家再 “分手”。赵女士说,选择走进招聘市场,就是为了谋求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职业前景,而当前的工作并不能够为此提供支持。“倒也不是盲目追求涨工资”,在她看来,薪酬的上升和能力的提升是成正比的,因此希望下一份工作能让她保持学习成长的状态,进而获得较好的收入和待遇。在赵女士看来,工作后,绝大多数个人成长都和手中的业务密不可分,这也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公司的引领,同时给职工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这也将作为她选择下一份工作的重要标准。
调查发现,主动参加技能培训成为现阶段职场人应对失业焦虑的主要手段。疫情期间,44.88%的白领表示参加过学习培训,稍年长的职场前辈对学习培训的重要性认知更明确,职场人正进行自我驱动。“企业与员工间的共生关系面临进一步深化重塑”,黄晶晶分析,疫情之下,“好雇主”的标准已然更新,员工对雇主有了新的期待与需求。员工希望企业能“拉自己一把”,雇佣双方通过赋予彼此安全感和希望,实现更深刻的共生关系。今年8月的调研数据显示,有31.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企业 “帮助员工成长”,学习型组织成为员工心中理想的企业组织架构。
灵活就业需求激增
在无锡本地一家礼品公司从事销售的小青正是时下流行的“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工作之余,她还会接一些模特、情景剧演员的兼职和商业活动的演出。在学校里就热衷表演的她,二十出头的年纪,已积累了不少演出经验。疫情给小青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她希望在拥有一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时,还能通过灵活就业挣些外快,充实生活。
不确定性为企业与个体带来了更多可挖掘的机遇,去年,有超过7成的白领对灵活就业表示期待与认可,而今年智联招聘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32.5%的受访白领表示从事过灵活就业或兼职,其中就职于受疫情打击最大的100人以下小微企业的白领更多体验了“斜杠生活”,占比达到36.6%。有业内人士指出,灵活就业不仅使个体可以突破岗位局限,为企业贡献更多个人价值,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元化的收入渠道。
“两份工作可以同步拓展人脉资源,相辅相成”,小青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她表示当下的充实让她感到很踏实,更相信未来可期。开年以来,大型活动少了很多,小青也没闲着,她选择把这段时间用来锻炼提升自己,也花更多的时间拓展人脉、积累客户。随着复工复产节奏加快,小青的演出业务接得风生水起,经常能在节假日收到活动邀约。
竞聘压力不减
培训机构复工晚,一部分人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选择了离职,留下的员工则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强的感恩心。江阴汇智教育集团招聘主管陈欢明显感受到,疫情之后,员工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了,他们积极参加内部竞聘,并通过考各种资格证书来为自己“镀金”。陈欢介绍,这一现象和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分不开。疫情之后,有些撑不下去的小公司中流出了不少优秀的求职者,其中不乏降级求职,“这些新员工的加入,对于激发员工活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份压力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员工只关心工资能不能按时发放,管理者则无时无刻不在了解行业的整体情况,其中不乏处境艰难甚至倒闭的企业,危机如影随形”,让江阴汇智教育集团总裁黄艳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管理者对待工作比之前更投入。此外,“凤还巢”的现象也在为这个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补充新鲜“血液”。黄艳介绍,五、六月份面试的一批求职者中,很多都是从大城市回到江阴的,这些在上海、南京等地打拼的年轻人,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加入也在疫情之后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水平。
据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数据显示,疫情之后,更多高学历、高年资的职业精英回流至求职市场。2020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上高学历(本科、硕士及以上)求职人群分别同比增长了12.6%和22.4%;工作经验丰富(10年以上)的求职者同比增长18.5%。部分人愿以主动降低工资薪酬为代价,只为保住“饭碗”,近五分之一的白领在问及对未来的期许时选择“只求不失业”的选项。黄晶晶指出,在智联开展调查中,61.6%的受访者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保持学习习惯,成为复合型人才,另有60.2%的受访者进行自我驱动,主动加强专业学习。
(晚报记者 陈钰洁/文 还月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