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以来,全市法院共办结近15.1万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标的546.12亿元,“3+1”核心指标达最高人民法院要求,顺利通过全国首批第三方评估验收,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的目标如期实现。近期,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22条工作措施。
多平台发布+网络查控 失信人员“无所遁形”
如今,发布失信人员信息正逐步从传统平台拓展到新的平台,比如与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合作。线上线下全面发布失信人员名单,对失信人员形成舆论压力,让其无所遁形。从新吴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获悉,通过各平台发布失信人员信息后,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比如有个山东的被执行人员被限制消费后,发现自己的孩子无法上当地的私立学校,只能主动上门履行执行。还有一个被执行人准备出国参加会议,到海关时发现被限制出境,随即来法院履行。有的被执行人则是被坐公交车的邻居看到了信息,感到压力后也主动履行义务。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和惩处力度后,很多失信人员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上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各种舆论压力也对他们造成了相当大的警示作用。迫于压力,越来越多的失信人员主动履行执行义务。
除了信息发布,对失信人员财产查控更让其无处可逃。目前,全市法院网络查控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最高法院全国联网的“总对总”查控系统,二是无锡中院与相关市级协助执行单位建立的“点对点”查控系统。其中“总对总”查控系统已与全国3800多家商业银行及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交通部、民政部、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16家单位联网,可查询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内的存款、金融理财产品、船舶、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
“点对点”系统则实现了全市法院与市公安局、自然资源局、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的联网,查询、查封被执行人在无锡市区的房产、车辆、公积金、股权等财产,同时还实现了对被执行人住址、宾馆住宿记录、出入境信息、活动轨迹等信息的查询,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
通过“执转破”企业再逢生机
对于法院来说,市场主体达到法定破产条件,应依法引导其通过破产程序进行清理,或推动利益相关方庭外协议重组,以尽快盘活存量资产、释放资源要素。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经营价值和再生希望的企业,支持债权人、债务人及利益相关方利用破产重整或庭外协议重组等方式,推动企业债务、股权结构和业务重组,恢复生产经营。对丧失经营价值和再生无望的企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财产”“无账册”“无人员”的僵尸企业,要及时通过破产程序实现市场出清。2016年至今年7月,无锡法院移送“执转破”案件154件,受理“执转破”案件106件,涉及执行案件2743件;其中已审结破产案件17件,涉及执行案件1213件。
从新吴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了解到,该局去年至今移交破产的企业案件有30多件,其中有2家企业已破产重组成功。有家光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短时间内爆发诉讼案件,最多时与该企业有关的立案案件近30起。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法院移送让其进入破产程序。通过对公司债务和应收账款的梳理,在企业破产后有投资者发出投资意愿,愿意接手。该企业获得重组机会,今年年底资金将到位,又可重新运营。执行局法官助理汤光辉称,“执转破”让企业重新获得新的生机,这也是一种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让有能力的企业可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解决就业岗位。
对拒绝履行执行的被执行人严肃处理
据悉,一些失信人员会用恶意转移财产、拒不撤场等手段来逃避执行,成为我们俗称的“老赖”,而一旦发现这种拒执违法犯罪行为,法院在获得被执行人线索后,会仔细组织证据,将其移送公安机关。新吴区法院在近期一起案件中发现,被执行人账户被查封后,其在名下酒店前台收款处放了一张个人账号的二维码,将酒店营业所得转入个人账内以逃避执行。执行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被执行人在前台更换了多个二维码,用多个账户转移酒店营业收入,目前已将此移交公安机关立案。
另有一个被执行人,在判决生效后,将名下别墅快速转移到其母亲的名下。法院执行人员获悉后,将其案件也移交公安机关立案,并对被执行人处以5万元罚款。
近年来,无锡中院联合公安、检察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拒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无锡市两级法院在执行案件办理过程中,加强对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非法处置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和妨害公务等犯罪行为的线索收集,并强化证据固定工作。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发现一起移送一起,决不手软,违法必究,让那些“执行老赖”付出沉重代价。2016年至今年7月份,全市“拒执罪”案件立案侦查98人,追究刑事责任40人。
查人找物、悬赏线索……“多管齐下”效率高
今年新吴区人民法院在实际执结率、实际执行到位率、结案平均用时几个方面都在全市位居第一。在解决执行难方面,该法院通过多个渠道搜集证据和人。
在查人找物方面,对被执行人财产线上查询扩展到公积金、财付通和支付宝等,可直接进行扣款查封。通过网格员上门摸查被执行人情况,并通过公安查报站协助调查被执行人轨迹,今年通过查报站协查的被执行人就有20多人次。而部分银行协助限制被执行人在银行新开立账户。他们还与阿里平台合作,被执行人的房产信息上传到平台后,几分钟就可获得房产评估报告,而以前传统评估要花两个星期左右。
除通过各部门查人找物外,还发动社会力量,悬赏寻找被执行人员的线索。新吴区法院引入了悬赏保险制度。执行申请人通过购买保险,线下张贴悬赏告示,线上通过多个平台发布悬赏信息,获得被执行人线索。社会各界得到信息,提供线索并使案件执行成功后,就可获得保险公司支付的奖金。
(晚报记者 巫晓凌、甄泽/文 法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