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0后小伙在亲戚介绍下过上轻松惬意的生活,每天只要查账户余额,然后到ATM机上取钱,孰料害人害己。日前,经惠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傅某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获刑2年6个月,而他涉案的姐姐也在法庭上被检察官认了出来。
案发前傅某没正当工作,疫情期间他断了生计,无奈向姐姐、姐夫求助。傅某和姐夫邹某见面不多,只听说他在缅甸开养殖场,混得不错。邹某一听傅某有工作需求,立刻让他过去,可邹某人在缅甸,傅某到云南边境后只能滞留当地。邹某很快联系傅某,说有个轻松又来钱的活儿让他干。这项工作的确轻松:姐姐的账户会时不时转钱到傅某的支付宝和银行卡,傅某只要帮忙提现就行。傅某每天能拿到400元工资,不过他发现,账户里的钱似乎取也取不完,而打钱给他的不光有姐姐姐夫,还有不少陌生账号。对此邹某解释是上家支付的取款费,自己为照顾傅某生活给他开固定工资,至于钱从哪里来的,邹某并不在意。
司法机关给傅某算了一笔账,今年3月至4月中旬,傅某先后“协助取款”约293万元,高峰时每日取款额达10万余元。这些钱实际上与贷款软件骗局有关。办案机关查明,全国多地有不少人因下载“某某贷”“某借条”“某某宝”等软件而误入骗局。他们下载APP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提交成功后往往显示贷款成功发放。可查询账户发现钱款已被冻结,此时APP会弹出页面,要求他们联系在线客服。客服告诉受害人,这是因为输错银行卡号才导致冻结,支付费用即可解冻。如果他们不想解冻,“银保监会”将对他们罚款。而一旦缴纳首笔解冻款,客服又会以激活银行账号、结算利息费用、保证金等名义不断要求转账,直到受害人发现上当。
这一系列电信诈骗犯罪中,傅某不过是处于下游的“工具人”之一。检察机关对傅某的姐姐傅某某、姐夫邹某等4名涉案人员立案监督,深入挖掘幕后犯罪嫌疑人。傅某一案开庭审理时,现场来了不少人。熟悉案情的承办检察官知道傅某亲友较多,举目一望发现角落里有名女子和傅某长得神似,便不动声色上前要求查看身份证。接过身份证一看,正是傅某的姐姐傅某某。原来她并不知自己已被立案监督,弟弟出事后她忐忑不安,故而来到法院旁听,想了解案件情况,谁料被检察官一眼识破。检察官立刻与法庭沟通并联系警方,没多久警车便来带走了傅某某。傅某某、邹某均已被立案,案件在进一步调查中。 (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