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我手里的一款持了六年的理财,被银行短信告知提前终止了。”市民小张告诉记者,自己原本还想再“入手”一款保本理财,却忽然发现各家银行手机客户端在售产品中已很难找到这样的产品。她非常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张碰到的情况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从2018年初到2020年10月20日,共有1618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其中,仅2020年,就有785款产品提前终止合约,涉及多家商业银行。而且,这些产品很多是期限较长的保本理财。
银行为何要提前“解约”?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要加快银行理财转型进度,清退不合规的保本理财。
保本理财“退场”早已是写在2018年资管新规中的“应有之义”。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不能再承诺保本保息,实施净值化管理运作。一位银行理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很早就着手准备停了,保本保息类的老产品到期之后不再续。”而另一些早期发行且原存续期较长的旧产品,无法在过渡期结束时自动到期,届时将不符合监管要求,因此银行只能在适当时间主动停止这类产品的运作。今年以来,银行普遍开始加快清退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理财转型正在“踩油门”。
当然,银行此举可能还是考虑要控制成本。业内人士分析道,随着流动性趋于宽松,市场利率及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而过去银行发行了很多高收益的长期理财产品,甚至存在部分产品可能需要银行自己掏钱来弥补收益差的情况。记者注意到,这些提前“解约”的产品中,很多收益率高达5%以上,而目前在售银行理财年化利率很少超过4%。
理财提前终止,对投资人来说是否有风险?银行人士回应道,提前“解约”不是“爆雷”。终止期提前只是缩短了收益年限,不会造成本金损失,新终止期前的利息也会按照合同完成兑付。记者随机查阅数只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从成立到终止时收益基本是正常的。此外,很多理财产品说明书里还载明了关于提前终止合约的条款,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在合同中注明,银行提前终止也是符合监管要求的。
业内人士建议,理财转型步伐加快,投资人也需要转换思路。“应当学会面对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目前,净值型理财是市场主流,投资这类产品要看明白底层资产,而不是只盯收益率;不能完全依赖风险等级,有时低风险产品偏爱的债券资产,也可能碰到“熊市”,从而出现收益亏损。此外,还要学会分散投资。除了配置部分“保底”资产外,投资者还可以辅以少量股票基金来拉高投资收益。
当然,市场上仍有不少风险偏好低、或有“保底”投资需求的投资者,那么他们还能寻觅到“稳赚不赔”的买卖吗?目前,除了中老年人最爱的国债以外,就要数大额存单和近几年新兴的结构性存款仍然保本。“这些产品很多收益还是能达到3%以上,不比理财差,但确实很难‘抢’。”一名理财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说道。
(吴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