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麻栎乡望 匡校弦歌

  深秋的雨,落得绵软但持久。它把山野绚烂的秋色洗去了,不知那个校园中又是什么模样?很久前就想去那探访,那儿有百年的白玉兰、黄檀和三株桂花,早春、初夏和中秋皆是院中好时节。然而,等着等着,错过深秋,在冬日里邂逅了那棵最期待的麻栎树。

  疏密空檐前

  青黄严霜后

  雨中校园偏僻的一角,在空置的旧校舍旁,紧挨围墙,找到了这棵扎根乡村、护卫学府的大树——麻栎。它《目录》编号426,树高18.2米,胸围径212厘米,冠幅15平方米,树龄约170年。它笔直挺拔,冠盖完整,侧枝伸展,小枝密集,枝头叶色青黄,仿佛还留在初秋的情景,盎然而康健。树下衰草蔓延,枯枝败叶堆积,尤显它的顽强与坚韧。

  麻栎是常见的落叶乔木,叶片很奇特,形态多样,通常为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刺芒状锯齿。栎属植物,人们常俗称为橡树,种子都富含淀粉,麻栎种子的淀粉含量超过50%,常用作饲料或提取工业用淀粉。该种树形高大,夏有浓阴,可作庭阴树、行道树,也是营造防风林、防火林、水源涵养林的优良树种。

  桃李有奇质

  樗栎无妙姿

  我国的栎属植物大约有60种,分布于各地。古人所称的“栎”,是一个泛称,指的大致就是栎属这个家族的成员。从《诗经·国风·秦风》中“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开始,古籍、方志中多有“栎”的记载,但不能确认具体是什么树。因为栎类庞杂,有些栎属树种的成材性并不好,多作薪炭之用。因此,古人经常把“栎”与“樗”连用在一起。樗,指的是同样不成材的臭椿。

  后世常以“樗栎庸材”来比喻才能低下,唐欧阳詹《寓兴》诗埋汰说:“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皆承庆云沃,一种春风吹。美恶苟同归,喧嚣徒尔为。相将任玄造,聊醉手中卮。”

  孜孜经纬心 落落教化辞

  麻栎是无锡地区的乡土树种,为本地山林自然植被的主要建群种,在鼋头渚充山就有成片的麻栎林带。市区现存古树多为一百多年树龄,大浮山水西路旁两棵及鼋头渚一勺泉侧一棵,算是无锡最古的三株麻栎,树龄均约180年。这棵170年的老树所在地,则是杨市匡村学校旧址。树旁的两幢建筑建于1951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中学典型的教学用房样式。当年营建这两幢教室时,麻栎早已是百年大树了。

  匡村学校,在无锡教育史上,乃至中国教育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乡村名校。其创办人,是无锡早期的民族工商业者——匡仲谋。匡先生是西乡杨墅园匡巷村人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闻名沪上的商业资本家。对于为什么要办学,匡曾自述道:“教育为立国之本。不谋教育之普及,不足以图各种事业之发展,而国力不充,势遂衰弱。二十世纪,新化潮流已滂湃于全球,尤非有新知识、新道德不能称完全之新国民,独立于生存竞争之世界。”

  因此宏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匡向县署申请办学。翌年春正月,正式开办匡村初等小学堂。当时学校办在其私人宅第,其宅至今犹存。1911年,学生增多,学校迁入当时的匡氏宗祠,原祠现已不存。1917年,因时任校长匡齐家辞职经商,办学后继乏人,学校停课两年半,直到1919年5月复课。复课之际,匡将学校迁入其所办工厂——“亨吉利”织造厂,以厂房改为校舍,并添办高等小学堂。这个校址,就是今日我们站立的地方。

  匡村学校自此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殷芝龄、匡全海两任校长贡献颇多。1923年开设女子部,1924年在藕塘稍塘桥开设第一分校,1925年在洛社华圻村开设第二分校。1927年秋,匡村小学增设初中班,改称私立匡村学校,以原匡村小学为附属小学,校长为启东人殷芝龄。1930年3月,私立匡村学校正式命名为“私立无锡匡村中学”。该年,奉国民政府嘉奖令,教育部颁给一等奖状,明令嘉奖校主匡仲谋捐资兴学。

  抗战爆发后,匡村中学被迫停课。1939年9月,匡村中学复校,匡全海任校长。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分设初中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自小学高级部起设职业科,有教育、商业、农业等,目的是让农家学子毕业后就富有就业技能。

  1941年,匡村中学增设高中班。1948年,成立匡村大学筹备委员会,后因形势变化未果。1949年4月,无锡解放后,匡村中学由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1952年更名为无锡县中学,转为公办,曾短暂改名为杨市中学;1995年,更名为锡山市中学;1996年,更名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04年,学校主体易地搬迁。匡村学校旧址,现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

  匡仲谋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面对世界文明的进步,疾呼“国家之盛衰视乎民智之开明与否,民智之通塞视乎学校之发达与否,此有心人所以兢兢焉,以振兴教育为急务也”,毅然捐资兴学,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今日跨越一百一十多年,当我们站立在这里,老屋、古树一如当年。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长者的殷殷之情,看到了一位志士的拳拳之心!他就是乡梓的一棵大树,来自普通,归于普通,在大地上留下一曲不辍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