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秋到初冬,绚烂的色彩在不同的树头变换,赤赭的榉木、橙亮的枫香、朱砂的乌桕、火红的鸡爪槭、金黄的银杏,那都是各领风骚、引人瞩目的明星。相比而言,它虽然也是色叶树,但知名度和曝光率显然要低得多。当说出它的名字时,你可能也觉得似曾听过,却未必有什么大的印象。
雨露偏并直
风霜饱更练
秋冬之际,在日暮前的余晖里,笔者来到鼋头渚临水的横云饭店,在饭店东北侧近晴碧石碑处的路旁,伫立着修长高耸的三角枫。群树随着小路呈点状分散种植,其中有两棵为百年老树。分别是:《目录》编号194,树高17.4米,胸围径195厘米,冠幅16平方米;编号195,树高16.8米,胸围径158厘米,冠幅13平方米,树龄均约120年。
这两棵老树树姿极正,主干粗壮,侧枝较少,冠盖开散,遮天蔽日。残秋犹在,盾型小叶显现暗沉的色泽,是暗红慢慢过渡到胭脂红的样子,不张扬,不炫亮,却是纯正的风霜之色。历经岁月,成熟静美!
在中国人的秋词里,是少不了一棵“枫树”的。其实通常所说的“枫”树,就植物学分类而言,是人们对众多槭树科乔木的俗称。常见的一些名字带“枫”的树木,譬如枫杨、枫香,其实不是枫树;景观绿化常见的红枫、青枫,则多为鸡爪槭的园艺变种。
全世界已知的槭树科植物有199种,我国是世界上槭树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已发现151种。
蜀纸裁深色
燕脂落靓妆
古往今来,赞美枫树、枫叶的诗篇很多。杜甫“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欧阳修“枫叶荻花秋索索”,蒋捷“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赵翼“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诸如此类。不过,确实无法知晓诗文里的这些枫树到底是不是槭树、到底是什么槭树?三角枫是中国原生树种,是槭树科中较常见的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想来古人特别是一些墨客骚人当然是见过的,很多优美诗词中应该留有它的影子吧!
三角枫的叶片很像古时候盾牌的样子,不过其叶片不大,只能算是可爱迷你的小盾牌。夏季浓阴覆地,入秋叶色变红,颇为美观。其老桩常制成盆景,主干扭曲隆起,颇为奇特。以前农户也常常栽作绿篱,年久后利用枝条连接,逐渐愈合成篱垣墙,别具一格。
莼鲈正芳鲜 甜风棹酒船
此处两棵三角枫,树龄高于鼋头渚公园的历史,应当说见证了南犊山麓开发的过程。杨翰西初创园林时,就在此处修建过涧阿小筑、松下清斋等住宿餐饮服务设施,而横云饭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横云饭店的太湖云块鱼、太湖活炝、太湖三白等都曾名噪一时。究其源头而言,应当是老无锡的太湖船菜。
无锡濒湖多水,泛舟游湖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肇始于吴越春秋时期,到唐宋时在文人墨客中蔚为风尚,明清时亦有坐船游惠山的风俗。游船的同时,宴饮雅集,也便有了船菜的源流。1895年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纱厂在无锡创办,由此无锡锐意进取、一跃而起,成为以经济活力著称于世的工商名城。无锡人徐寿、华衡芳制造了中国最早的机帆船、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由无锡发祥。当年无锡城南、北门外遍布了几十家造木船的作坊、船厂。得益于杰出的造船业,又贴合工商业的快速发展,锡城游船业逐步兴起、颇具规模,也带来了船菜的一片兴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无锡就有专业游船公司,并提供电话订餐服务。当时无锡私家船菜知名的有四大家或六大家之说,其中最受追捧的是苹香号,以菜肴精致、味道正宗而著称。
古老的无锡味道,也因近现代浓郁的工商文化而富有“新”和“变”的年轻气质,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最终铸成苏菜系的重要流派、全国知名的十四大帮菜之一——锡帮菜。
锡帮菜的基础当然是本帮菜和太湖船菜。鲜鱼活虾是无锡味道的招牌,渔家船菜及店家湖鲜菜多以鲜活渔获和时令食材入馔,白汤鲫鱼、活炝虾、盐水虾、油爆虾、炒虾仁、四喜面筋、糟煎白鱼、响油鳝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当时本帮菜馆则以拱北楼、聚丰园、聚兴园、状元楼等数十家为代表,形成餐饮名店圈,肉骨头、老烧鱼、肉酿生麸、红烧同肠等为本帮招牌菜,名闻沪宁线。
锡帮菜脱颖而出、名扬四海,主要得益于各帮名菜,特别是京都菜引入无锡,激发了无锡味道的改良与创新。当时在火车站、通运路一带(旧称马路上),一下子开了七十余家餐馆和旅店。其中,既有京帮的大新楼,又有徽帮的泰和园,也有广帮的万里酒家,还有苏帮的悦宾楼等。这些酒家互相竞争、互相借鉴,与无锡的本帮菜馆交融互补,极大地促进了锡帮菜的演变。
糟熘鱼片、椒盐塘片、青鱼塌、龙凤腿、香蕉果炸等一批名菜为乡土本帮味道增添了醇香丰满的都市色彩;新创制的天下第一菜、镜箱豆腐、鲜奶鱼馄饨、杏仁葛粉包、脆皮银鱼等壮大了锡帮菜的实力,最终确立“浓油赤酱而不腻,清鲜白亮而不薄”的鲜明特色,无锡味道独树一帜!
南来北往的人说起无锡味道,素来只谈一个“甜”字,既有惊羡也有无奈,甚至戏谑“甜得没法吃”!今天,我们在老枫树下聊起无锡味道的前尘与后事,不知那一味冠绝江湖的“甜”,会否在前头弯转处回眸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