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民法典》要来了! 无锡准备得怎么样

  《民法典》将于明年元旦正式实施。昨从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为了让《民法典》从文本中走入到市民生活中去,今年下半年以来,无锡法院开展了“百日百场大宣讲”“e问e答”等活动,制作了“100秒说《民法典》”“ MG动画”等系列新媒体作品将《民法典》宣传的“定制大餐”送到百姓身边。

  在线点单“需要什么讲什么”

  “芳华正茂的小月,突遭车祸去世,亲人悲痛之余想捐献她的遗体或器官,哪些亲属有权做这个决定,又需要哪些条件呢?”“与女友吵架,冲动的小张将一把菜刀从10楼扔了下去,所幸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小张就不需承担责任了吗?”9月18日下午,无锡中院《民法典》宣讲团成员诸佳英在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为140多位师生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民法典》讲座。

  类似这样生动有趣、贴近群众的《民法典》讲座场景是无锡中院“百日百场大宣讲”中普通的一幕。据介绍,今年7月份开始,无锡中院组织开展“百日百场《民法典》大宣讲”活动,计划在100天内开展100场《民法典》大宣讲。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法院开展巡回宣讲135场,受众达17000余人次,涉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社会公众。

  在讲课内容上,无锡法院还采用了“点单”形式,即有需要的单位可以在线点单,选择与自身相关或感兴趣的《民法典》内容,确定好时间后由法院组织人员开讲。“个性化定制课程,实现了由‘讲什么听什么’到‘需要什么讲什么’的转变。同时打造了线下线上‘双课堂’,现实巡讲和线上课堂同步推进。”无锡中院宣传处处长李思红说,“我们通过讲座向群众宣讲婚姻家庭、邻里关系、高空抛物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形式多样有直播还有动画

  “向霸座者说‘不’,对霸王条款说‘不’”“谁动了我的隐私,拒做透明人”……10月20日下午,一场历时一个小时的公开课《民法典的深情与厚意》正在无锡中院举行。公开课的主讲人为江苏省法院审判专家、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潘华明,课程首次采用了“线下授课+线上直播”形式,多个直播平台在线观看的人数达到近50万人次。

  无锡中院工作人员介绍,《民法典》宣传中,他们充分借助新媒体优势打造了众多宣传作品,除了网络公开课外,还制作了“图文作品——民法典e问e答”“ MG动画作品——100秒说《民法典》”“民法典来了——视频说《民法典》”等一大批新媒体作品。

  这些作品的内容更多聚焦于时事热点,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以案说法,如“小学生打赏主播的钱能退回来吗?全职太太离婚能拿到家务劳动补偿吗?购买的房屋没有居住可以不交物业费吗?”在动画作品中,法官出镜将枯燥的法条融入生动的故事,讲老百姓身边的法律知识。

  以案说法

  车位内的轿车玻璃破碎谁来赔偿

  “哐当!”一声巨响后,江阴某小区楼下的几部电动车发出尖锐的报警声。循着声音赶来的居民发现,一辆停在某居民楼下车位内的宝马轿车后挡风玻璃破碎,车主张某某随即报警。当地派出所民警出警后出具的《接处警情况说明》中载明,“汽车附近草地上有水泥块、碎石子,楼上有住户装修……排除人为因素……”

  近年来,高空坠物事件屡见不鲜,却也屡禁不止,伤人又损物,成了悬在市民头顶上的“痛”。在这起案件中,江阴法院认为,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涉案车辆玻璃破碎由所在居民楼正在装修的1201室房屋内掉落的水泥块引起具有高度的盖然性。侵权行为发生时,只有1201室正在装修,故推定侵权人为1201室业主林某某。

  《民法典》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还进一步明确了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规定了公安等机关应当进行调查,查清侵权人,这有望改变以往被侵权人举证困难的局面。同时,新增了“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的条款,即在“一人抛物、全楼买单”后,如果最终找到侵权人,被“连坐”的居民有权向侵权人追回赔偿款。

  安装可视门铃是否侵犯邻居隐私

  打开手机,点开可视门铃软件,家门口的情况一目了然。但是这个“千里眼”装备给市民吴某带去安全感的同时,却让邻居张某备感焦虑。“这门铃记录了出入房屋的时间,还能拍摄到我家屋内的情况,严重侵犯了我的隐私。”为此,张某一纸诉状将吴某诉至梁溪法院。

  经法官现场查看,吴某安装的可视门铃具有红外夜视、人脸身份识别、自动拍摄短视频推送客户端、人体传感器可感知门前动态、自动摄录、存储、上传网络等功能。张某房屋与吴某房屋成“L”形布局结构,双方入户门最近距离仅156厘米。张某出入自家房屋时需要经过吴某门口,其进出房屋的规律、状态等信息均可被可视门铃记录,若张某家门敞开,其房屋内门口位置亦在监控及摄录范围内。结合这些情况,法院认为,公民进出住宅的信息与家庭和财产安全、私人生活习惯等高度关联,也应视为具有隐私性质的人格利益。因此最终判决吴某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

  《民法典》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该案的判决对于规范人们正确使用个人监控设备,减少对他人权益的侵犯具有一定意义。

  (晚报记者 甄泽 通讯员 潘唐玮 何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