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新安花苑的孙克湘是阔别家乡新安40多年的归根游子。近日,80岁高龄的孙克湘老人又创作了一幅5米长卷《新安巨变——一九三七》。加上之前创作的两幅5米长卷《新安巨变——太科园雄姿》《新安巨变——零五年旧貌》,完整展现了新安发展变化的百年历史。
在新吴区新安街道新安花苑的画室里,记者见到了孙克湘老人。老人将长卷展开,“这是我新近创作的一幅5米长卷《新安巨变——一九三七》,主要呈现的是抗日战争前新安老街、村镇的景象。” 老人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画作,细细讲述着新安过去的故事,“你看,我将除农业外的渔业、蚕桑、酿酒、织席四大副业也画进了长卷里。”
长轴中,沿运河而建的新安老街占据了一半画面,当铺、磨坊、戏院、理发店等店铺、集市闹猛而繁荣。运河边的砖瓦窑、古桥、码头;运河里的苏锡班船;掼砖坯的工人、背黄鳝篓的渔民、采桑叶的蚕农;摇船嫁女等民俗都有描绘,还原了当时充满生活气息、热闹而繁荣的历史场景。
“我的姐姐当年就是坐了船嫁到我姐夫家去的,所以对摇船嫁女的民俗印象深刻。还有小时候乘坐运河里班船的记忆。当时苏锡班已经通航,我跟妈妈一起到无锡市去,就经常坐这个小轮船,一坐就要坐一个小时。”孙克湘说,“我把这些印象深刻的记忆都画进了长卷里。”
孙克湘老人表示,为了完成这幅《新安巨变——一九三七》,他花了不少心思。在时间选择方面,孙克湘深思熟虑后选择了1937年,那是新安蔡皇村未被日军轰炸、沈渎镇未被烧毁的时间段,为的是还原历史,同时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
为了能够真实再现1937年的新安景象,孙克湘一头扎进《新安志》学习,了解新安的相关历史;去无锡市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大运河的史料书籍;去参加“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专家讲座;拜访新安当地八九十岁的老人,再根据他们提的建议,精益求精,几易画稿。
“画卷中,有好几处都是根据老先生的提议修改过的。比如第一稿的时候,我画的杨龙桥是和新安老街相通的。但百岁老中医邹丁华指出1937年的杨龙桥在运河边,不与新安老街相通,于是我根据他的意见改过来了。再比如蔡皇村的砖瓦厂,我请教了一位90多岁的老前辈孙行根,得知当时的砖瓦厂是一个没有大烟囱的土瓦窑。于是我根据有关资料,参考了大运河上土瓦窑的样子,画了蔡皇村的旧砖瓦窑。还有轮船码头,原来也不是在这个位置,也是根据老先生的建议改过的。” 孙克湘指着长卷中的几处地方说道。 (晚报记者 卢雯/文、摄)